近日下乡调研,看到一条连接马路的水泥路,宽约两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处。农田里修水泥路干什么?干部笑而不语,农民背后戳穿:这块地是示范田,上头经常有领导来参观,为了避免弄脏领导的皮鞋和裤子,专门修了水泥路。(3月31日 《人民日报》)
这是《人民日报》刊文《和群众走同一条路》中所举的实例,作者通过研究分析,中肯地指出:干部要站在高处想问题,也要下到田埂找感觉,更要深入百姓找办法。既然来农村就是村里人,要和百姓走一样的路,坐一条板凳,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只有这样,百姓才可能掏心窝,干部才能把基层的问题吃准摸透。确实,文中所举的例子并非个案,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是谁不让领导与群众走一条道的呢?
“迎检思维”。僵化的“迎检思维”。他们认为,只要把前来检查、参观的领导侍奉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于是乎绞尽脑汁,极尽奉承之能事,就连专修“检查路”“参观路”这样的损招都想得出来。这种思维,其实是在拉大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不得民心的。农田里修条水泥路,如果是为了农民种、收庄稼的方便,那倒不失为一件利民大事,但倘若要一一地修起来,恐怕我们国家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试想,全国各地该有多少庄稼地呀!为了让前来检查、参观的领导不弄脏皮鞋和裤子,专门修条水泥路,首先就是有的基层干部头脑中还占据着僵化的“检查形式”。作秀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基层的奉承行为,有些领导干部是心里知道,但彼此心照不宣,既完成了检查、参观的任务,又享受到了不弄脏皮鞋和裤子这样的“优待”,又和乐而不为呢!这样的领导干部,往往把检查、参观当作是一种形式、一种任务,完全没有深入群众,一心为民的想法。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把责任扛在肩上,和百姓走一条道,真心实意和百姓交朋友,就不会容忍这种“迎检”现象。正因为有的领导“好这一口”,基层才揣摩出应对的方法。这种相互的“默契”,势必引起工作中的“恶性”循环。当然,造成这样局面,倘若只怪基层,那是有失偏颇的。俗话说“民生情怀”。残缺的“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相比,不过分工不同而已。有的领导干部完全没有把自己融入老百姓,内心深处就认为自己要高人一筹,喜欢站在一旁看老百姓劳动,表面不说,恐怕心中还在为自己的地位而沾沾自喜呢!须知,检查也好,参观也罢,其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要为群众服好务。作为领导干部,无论是上级还是基层,都应当具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民生情怀,才可能俯下身子和百姓走同一条道。像前面所说的那种现象,是残缺的“民生情怀”所导致,必须转变观念,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才具真正的“民生情怀”。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唯有心存百姓,情系苍生,才知群众忧乐,方晓群众疾苦。激活僵化的“迎检思维”,摒弃作秀的“检查形式”,补齐残缺的“民生情怀”,是与老百姓走同一条路的良方。走吧,趁着这无限的春光,到田间地头去,与百姓携手走在一条道上,沾点泥土的气息,感受原始的芬芳,眼前就一定是一条通往全面小康的阳关道。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