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乡村振兴。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贵州新“三大战略”中首位度战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定为2021年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之首。“双循环”背景下,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文章
充分正视差异问题。既要防止脱贫早的地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也要关注脱贫晚的地方受制先天条件而成色不足;既要关注脱贫是否稳定,也要关注就业是否稳定,是否有返贫风险;既要关注已脱贫的群众,也要关注收入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户存在的致贫风险。特别要关注具有极高的返贫概率、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区间的人群,收入结构中依赖转移性收入的那部分群体。
乘胜前进做好衔接。要保持过渡期内政策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摘帽县不出现松懈滑坡。要摸清有返贫风险的农户数量,做好规划统筹衔接,把脱贫攻坚规划需要持续推进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使其长久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以及军队和社会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加大力度夯实基础。要继续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打通脱贫地区交通瓶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村供水、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持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机制,增强扶贫产业的竞争力。
做好从“扶贫”转向“防贫”的文章
随着绝对贫困人口的消失,扶贫的策略和扶贫治理体系也将发生变化,“扶贫”将转向“防贫”,即防止贫困的发生和综合救助。
把钱投在前端,解决未来贫困问题。要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脱贫地区孩子们长大之后有谋生的能力;探索养老制度、医疗制度、救助制度等各项制度缓解贫困、预防贫困的路径,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激发内生动力,解决自我发展问题。激励和约束并重,调整相关政策,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依靠自身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一发了之”(发钱发物)、“一股了之”(统一入股分红)、“一兜了之”(低保兜底),防止形成“政策养懒汉”。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帮助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和增强劳动致富的热情和信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促进贫困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要加强典型引导,引导农民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
攻坚相对贫困,解决精神贫困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既要重视市场波动等经济因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非经济因素,也要重视产业更替等周期性因素和技术进步等结构性因素,既要重视贫困人口自身脆弱的客观性因素和文化融入难等主观性因素,也要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性因素。通过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刺激相对贫困人群的精神需求。要从扶“志”入手,增强相对贫困者的自信心,解决深层思想问题,从制度本质上解决问题。
做好把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的文章
未来新乡村是传统乡村的飞跃。这种飞跃,以社会形态的转型为基础。从总体上看,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就是要推动传统乡村向未来新乡村的转型发展。
塑造新主体。田园综合体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现代乡村新型农业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呈现开放与包容特点。如湄潭县核桃坝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合伙、合作等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乡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的结合,支撑了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融入农民而不是挤出农民。
推动新转型。传统乡村是为农户自我服务,田园综合体服务形态变化,服务对象转型,由自我服务到为新型主体服务,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服务方式创新,为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为市场提供有机农产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综合性服务。
实现新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要推动现有自然生态、传统农业产业、传统乡村文化资源融合创新。例如,黔东南州雷山县麻料、控摆、乌高一带的村落充分利用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银饰创意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
展现新窗口。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部农业发展缩影,是青少年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窗口。通过优化生态系统,打造生态乡村;通过创建文化体验产业,打造文化乡村;做好立体的多门类景观设计与效果展现,打造景观乡村;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田园综合体的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乡村。
谋划新布局。一是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关于“强省会”五年行动提出要加快构建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为龙头,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为核心增长极,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黔边城市带和特色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大力推进旅游+多产业发展,集聚发展贵阳-贵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圈,形成环省域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圈层。二是着力形成差异明显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推进安顺、遵义、六盘水、铜仁、毕节、黔东南、黔西南和黔南八大乡村旅游区建设。三是依托线性江河、重要山脉和交通通道,重点打造苗岭—清水江、月亮山—都柳江、云台山—氵 阳河、大娄山-赤水河、梵净山—太平河-锦江、乌蒙山—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千里乌江、安顺—兴义峰林田园、长征文化十条特色乡村旅游带。
引领新创建。着力“三个跳出”开展创建: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通过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化创新,实现多元素融合,创新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构建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且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发展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让新型农民成为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大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讲师团〕副校〔院、团〕长,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州日报》2021年2月1日 第10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