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罗凌: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 作者:罗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7-29 录入:王惠敏 ]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切入点:改造传统农业

  什么是传统农业?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他认为,“一个像其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量食物。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农民,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他强调“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很可能的情况是传统农业对现有技术状况的任何变动都有某种强大的内在抵抗力”。由此可见,我们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一定是艰辛的、曲折的,不下决心来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这是因为,传统农业的概念就意味着对所有生产活动都有长期形成的定规。引入一种新生产要素将意味着,不仅要打破过去的常规,而且要解决一个问题,因为新要素的生产可能性要取决于还不知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贵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就要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着力解决小农户生产规模扩大面临的要素制约的问题。

  贵州土地资源少且细碎化特征突出,现有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往往存在规模偏好,普通小农户很难有实力承担上百亩规模的土地流转和经营,多是通过与同村亲戚朋友以非正式流转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做虽然租金成本低,但难以形成稳定的土地利用预期且缺乏政策和项目的支持,很难形成有效的规模化经营,缺乏小农生产转型的基础。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与多项农业农村重大改革形成联动,在落实“三权分置”中,完善所有权承包权权能内容,开展土地入股,鼓励和规范农户之间的经营权流转,提供备案、担保、证明、纠纷处理等相应的流转协调服务,鼓励土地转入农户联合申请或以村集体为单位申请土地整理或基础设施配套小型项目,以促进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

  小农户最需要的要素支持是金融与技术。未来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键是金融资源的获取和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在农村,“缺产业发展资金”的小农户占比是很高的。总体上看,目前金融资源仍然存在支持单一、获取门槛较高的问题,必须立足于新的实际,探索支农扶农信贷新模式,推动小农户生产发展。

支撑点:引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什么是“小农户”?我们可从多个维度来观察。从职业意义上看,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从区域意义上看,指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从户籍和身份意义上看,指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户。

  怎样看待“小农户”之“小”?从来源看,指劳动力来自家庭成员因此数量有限;从面积或数量看,指经营的土地面积小或饲养的家畜数量少;从收入水平看,指收入水平低。世界银行将土地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下的农户界定为“小农户”。

  马克思指出,小农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累,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手推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

  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看“小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小农的“落后”实质上指的是小农生产方式的落后,而不是农户家庭经营方式的落后;小农的“灭亡和衰落”,指的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必然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而不是农户家庭经营的必然灭亡;“改造小农”指的是要改造小农生产方式孤立、分散、排斥资本聚集和现代科技应用的内生机制,而不是把农户家庭组织农业生产的功能抹去。

  小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主体。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农户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紧密利益共同体,具有激励效应显著、分工合理、组织和管理成本低等独特优势,能够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内部组织问题,是农业生产环节的天然合理高效的组织形式。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基本上都是由家庭经营的,这说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宜于手工劳动的传统农业,而且适宜于现代农业。虽然小农户拥有的资源有限,在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环节不具优势,进入市场的成本高、风险高,发展现代农业面临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消灭和淘汰小农户。改造传统农业,不是改变农户家庭经营这种形式,而是要改善小农户经营的运行环境和条件。小农户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农业分工、发展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拓展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等方式,实现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生产,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环节、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资源。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由于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接市场较困难。随着商品化生产的动力趋于增强,小农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对接市场能力仍显薄弱。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现有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小农户生产转型的新需求,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频次和培训的内容设置与小农户生产与学习特点都不尽匹配,绝大多数小农户仍然游离于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外,小农户接受技术培训的实际成效有限;另一方面,新的生产模式对处于转型中的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通过举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切实加强组织化建设以促进小农户转型,加快培育壮大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探索破解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短缺、保险费率、融资担保机制等问题。在产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在贵州,要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就要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要求,大力巩固扩大省内市场,大力开拓东部市场,大力推进“黔货出山进军营”,着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发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作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大资金支持,强化科技服务,完善农业设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着力点:搭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平台

  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改造小农经济的一贯思想。2005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亲自指导了瑞安市进行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农村改革试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实行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既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让即使是弱小的农户,也能够依靠这种合作社组织体系,有效冲抵学习农业技术难、购买农资难、销售农产品难以及贷款难等各种来自于市场的风险,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问题。

  事实一再表明,对小农扩大生产打击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波动。调研发现,当前,由于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加之由于难以获得必需的农业技术服务支持等原因制约,一些地方的返乡农民工回乡探索新的种植养殖生产模式存在很大风险,经营性收入不稳定,最终还是不得不重新外出打工。因此,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必须关注小农简单扩大生产规模带来的难以承受的经营风险。扶持小农户生产发展,要与现阶段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适应,结合优势特色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生态化、面向高端农产品市场的农业产业;要结合新业态扶持小农户生产,着力发展无明显规模依赖、小农户完全有条件在政策支持下参与进来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要结合区位优势、地方特色、产业基础,通过打造农旅观光或体验农业吸引小农户深度参与;要以推动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体系。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要牢牢把握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巩固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牢牢把握住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这个关键问题,通过搭建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活跃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网络,推动小农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和走向市场,引领农民走上组织化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促进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和谐统一。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副校(院、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州日报  2020-07-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