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庄晋财:农村产业发展应如何转换传统思维?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03 录入:王惠敏 ]

——来自吉安家乡的思考

我的出生地在江西,那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记得有一首歌名叫《江西是个好地方》,直接唱出了那里的“山清水秀好风光”。我每次跟别人说起家乡,都会为那全国第二的森林覆盖率感到自豪!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山清水秀且物产丰富的江西,不仅能看到“鄱阳湖上渔船飘”,“山产茶叶和米粮”,“南丰桔子甜又香”,“还有夏布和蔗糖”,农村经济的繁荣是令人羡慕的。也许正因如此,江西这块富庶的土地吸引了不少外省的迁徙者,就如同我的父辈,在上世纪40年代从广东不远千里来到江西,为的就是这块土地上容易刨到的一碗安稳饭。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作好田园诗,画好山水画”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导向,只不过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替代,使江西的农村经济落后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那山那水还在,山水之间透出的灵气,还是那么沁人心扉!

如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车轮慢慢驶入到后工业文明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换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社会进入到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唤起“山清水秀”中的“乡土情结”,因此人们悟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这无疑给工业化时期被称为“中部塌陷”的江西农村一次千载难逢的崛起良机。

今年暑假期间,我受家乡市委市政府邀请,回乡参加吉安籍在外工作人员的一个座谈会,期间在回吉水的路上,去了一个名叫“低坪”的村庄参观葡萄种植园,果园的主人正在路边卖葡萄,她告诉我:她一家人从2004年开始流转村里近70亩地种葡萄,种植的巨峰葡萄产量不错,每斤卖5元钱,基本上是以路边摊的形式或者是消费者上门形式销售的。但是目前一方面由于土地流转的租期将到,可能面临土地租金上涨,另一方面是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也在上涨,成本上升很快,感觉以后赚钱会有些压力。巧合的是,次日我顺道去万安县拜访同学,当地政府部门也安排我考察了一个果业基地。果园主人告诉我同样的情形:10万平米的果园里种植了红心火龙果、阳光玫瑰葡萄等,大棚等设施的投资近2000万元。正在上市销售的红心火龙果,每斤价格15元,阳光玫瑰葡萄每斤价格13元,他也同样觉得做农业很难,投资大利润小。在走访中得知,万安县是著名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那里种植的富硒水稻硒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富硒大米价格大约是每斤7元左右。与当地干部的交谈中,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农业收成低,要想有所改变,必须扩大种植面积,上规模才能成气候。因此,当地政府采取的许多农业发展措施,几乎都与规模有关,甚至用行政手段来实现扩大种植规模的目标。显然,家乡的农业发展还没有走出传统思维,大家熟悉的蛛网模型告诉我们,在传统农业里,农民都是按照上一年的价格来安排下一年的生产,去年价格高今年就扩大种植规模,但规模一扩大,价格就下跌,因此总走不出“增产不增收”的“蛛网困境”。要想突破“蛛网困境”,真正把江西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就得转换传统农业的发展思维。

传统农业之所以称为“传统”,一是不重视技术进步。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种田,年年用的水稻种子都一样,是农民自己在稻田里选择颗粒稍微饱满数量稍微多一点的稻穗,留作下一年的种子,因此年年的产量都差不多,品质也逐年下降,即便农产品数量不少,也卖不出好价钱,收益自然微薄;二是不重视市场创新。生鲜农产品比较容易腐烂,保质期一般相对较短,因此大多数农民将农产品市场局限在周边,由于周边市场的高度同质性,自然会因为农产品集中上市而导致价格下跌,造成“增产不增收”;三是不重视商业模式。在传统思维中,农业之所以称为农业,就是认为农业的分工程度低,产业联系少,因此没有衍生价值的可能性,农业产业变成简单的“种”和简单的“卖”,谁要就卖给谁,谁方便就卖给谁。在农业经营领域,从来没有商业模式的说法,当然其盈利模式就非常简单,遇到环境变化,农业的回报就非常低。在我看来,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树立农业发展的新思维:

一是树立“种多不如种好”的思维。传统农业思维总喜欢“增产”,以为收入增加的关键在于产量增加,事实上并不如此。从农业收入来讲,收入(I)等于价格(p)乘以产量(Q),因此,完全可以在产量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高的收益。比如,前面我提到的吉水和万安看到的葡萄,基本上属于大路货,因此价格很低,巨峰葡萄每斤卖5元,阳光玫瑰每斤卖13元。可是,葡萄真的就值这个价吗?肯定不是。据说在几年前江苏刚刚有阳光玫瑰葡萄的时候,一斤可以卖到四五十元,我曾经去过镇江句容白兔草莓小镇,见过那里有一种草莓卖到50多元一斤,就在昨天,我在超市里又买到江苏的一种葡萄,价格是40多元一斤,奥秘在哪里?在于品质。因此农业产业发展,也要向工业产业不停地变换工艺技术一样,不停地进行技术创新,种新品种。我们要知道,现在要满足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不是克服“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不匹配的产品,种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浪费各种生产要素。如果明白这一点,就没有必要一味追求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从供给侧改变农产品品质,让人们愿意为农产品买单,才能获得好的收益。

二是树立“种好不如卖好”的思维。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总是强调种,好像种出来就有钱赚一样。马克思说过,“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资本论第一卷,124页)。家乡的农民也许知道这个道理,但传统的思维总是让自己一讲到农业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如何种,而忘记往后怎么卖,等到东西卖不出去的时候,就经常经受只有成本付出没有收益增加的无情摔打。我们说过,农产品之所以卖不出好价钱,除了上面讲的品质问题以外,最重要的是受市场半径的影响,如果农产品销售仅仅盯住身边的市场,当然没有办法卖出好价钱,因此,市场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以今天的情况看,农产品的市场创新,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方便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二是快捷的高速铁路运输系统;三是完善的城乡物流输送体系。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使农产品的市场可达性大大增强,受空间与时间的约束大大降低。我从广西调到江苏工作,每一年荔枝芒果成熟的时候,都能收到学生从南国寄来的新鲜水果,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在发达地区,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由此诞生许多的淘宝镇,淘宝村。可是我这次在家乡调研发现,那些卖葡萄卖水果的农民,连网店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便在一些村子开始引入网店,也是零星分布的一两家而已,路边摊、上门收购仍然是当地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因此,即使农产品种得不错,获得丰收,因为卖不好也没办法实现其价值!

三是树立“卖好不如卖巧”的思维。传统农业发展思维中,农产品销售就是卖农产品,卖得出去就乐呵呵了,完全没有商业模式的概念!农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不同的商业模式下,同样的农产品会被当做不同的价值实现载体。比如说,我们知道游客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总要住宾馆,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宾馆住旅客跟农产品销售是搭不上边的,因为农产品的销售是在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里进行的,甚至是在马路边上完成的。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模式,把宾馆当做农产品的销售点会如何呢?前面说的物流快递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普遍,如果在一个城市的每一个宾馆设置一个特色农产品的快递销售点,游客走到一个地方住下来就可以零距离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往快递一扔,自己在旅游的同时,也让远在千里的家人尝到祖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岂不快哉!这种快感会使游客连价钱都懒得跟你讲,农产品还会卖得那么便宜吗?这种商业模式在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但这次回家乡,所住宾馆根本不见类似的农产品销售点,农产品种植业、旅游宾馆服务业、快递物流业完全没有交集,没有催生新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实在可惜。事实上,类似的商业模式创新还可以有很多,我今年去过一次江苏沭阳县调研,那里的农民大量种植多肉植物等花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卖到全国各地,不到半年时间的成交额就达100多亿元,把农业做到这样的产值规模,实在惊艳。让我最为惊奇的是,有一户农户居然趁着当地成熟的花草电商市场,把自己家里收割的麦穗晒干,变成插花用的材料,传统农业卖麦子,他家卖麦穗,一亩地麦子可能只有一两千元,麦穗的收益则可能是数万元,这就是商业模式变换的力量!所以,农产品如果卖得巧,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增加意想不到的收益,这不是神话!

所以,农业并不注定是弱质性的,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完全可以通过思维的转换来加以克服,家乡的“绿水青山”能否变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于人,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去变通资源,让其获得实现价值的空间!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