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持乡贤走出乡村振兴人才新路

[ 作者:黄自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2-03 录入:王惠敏 ]

  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有大量实用人才的支撑,向村民们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领村民们增收致富。为此,蓟州区科协积极整合挖掘更接地气、更了解当地实际的“乡贤”“田秀才”等实用人才,给他们积极搭建平台,从政策、项目、资金多方面进行扶持,效果良好,创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人才新路。 (1月24日 《天津日报》)

  说到“乡贤”,自然让人联想到源于古代,并能代代相传且发扬光大的“乡贤文化”,那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而今,这个称号一般都来自两个“自愿”,一是本人“自愿”为大家服务,二是村民们“自愿”认他们为“乡贤”,并信服之。

  确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工作资源,只是有时被一些基层干部忽略。由于这些“乡贤”从行政机制来看无官无职,所以水平较高但言语自由、性情不羁,有时候给有些村干部出点“难题”,说句“不中听”的话在所难免,因此,在某些地方,“乡贤”这一永不枯竭的“资源”被晾在一旁,造成资源浪费不说,有些具有“乡贤”才能的人还被充当起“刁民”的角色来。很多时候,村里的矛盾纠纷的化解、重要项目的落实或是农业技术的指导,只要这些“乡贤”们思想通了,由他们去出面,效果更是事半功倍的。

  然而,这些“乡贤”如果没有组织领导,就是各自为政,不受约束,遇事很难召集。这样的背景下,蓟州区科协积极整合挖掘更接地气、更了解当地实际的“乡贤”“田秀才”等实用人才,给他们积极搭建平台就显得适事又适时了。这些“乡贤”们能得到“从政策、项目、资金多方面”的扶持,至少自己的威望、才能得到了重视,作为“志愿者”也心甘情愿,办起事来少了许多羁绊。这样,“乡贤”“田秀才”们就可以放开手脚,在“桑田梓地”这片天地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些“乡贤”“田秀才”还是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一条“纽带”。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误会、隔阂,都可以通过他们进行相互沟通。有些村里的“刺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乡贤”一出面,自觉有理似乎也矮了三分。正因如此,村干部们完全可以将村务工作与“乡贤”们的工作先行无缝对接,让他们的心与干部的心形成共识,在“纽带”中充当一下政策方针上传下达的“传声筒”,效果一定不会差。

  这种让“乡贤”们分摊村干部和农技员任务的作法合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社会的和谐,邻里的团结,干群的同心,农业的发展都是我们共同的企盼。这些“乡贤”们,如果不发挥作用,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了,只要精力充沛,自己乐意为之,为乡亲们做些善事又有何不可;作为村干部,与“乡贤”们共商村是,一是对“乡贤”尊重,二是对地域人才资源的综合利用,非常有利于村民的和谐、地方的发展。

  “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高度肯定了“乡贤”的时代意义。蓟州区科协走出的这条通过扶持“乡贤”,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新路,重拾了一度消失的“乡贤文化”,让乡村的人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无论从发展地域经济,还是振兴乡土文化着眼,都给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