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污染治理何时不再“按下葫芦”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录入:吴玲香 ]

继挂牌督办央视曝光的山西三维集团违规排污后,生态环境部日前通报了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存在的多起污染问题。(人民网 4月22日)

“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句民间俗语:大概的意思是刚把水缸里漂着的葫芦按下去,瓢又浮起来了。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环境污染,本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以环保督查追责、问责而论,自2015年底从河北试点开始的中央环保督察巡视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范围不可谓不广,问责力度不可谓不大。就像曾经一家企业负责人所说,“原来治污就像打一巴掌,现在感觉手术刀真的架在了病灶上”,环保督察被视为“刮骨疗毒”,其催生的“化学反应”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出现如文中所述:污染反弹、治污不作为者。

毫无疑问,排污企业作为污染源的直接产生和排放者,是环境质量恶化的首要责任者,其主体责任不容否认、不可推卸。但对地方管理者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得对从事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和规范企业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更得面对群众的举报和督查出现的端倪主动作为。因为,地方政府怠于履行环境责任的失职、渎职及不作为,不仅仅会纵容已有的环境违法者,更严重的是对守法者产生逆向激励,使其产生违法的冲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例也就会屡禁不止。

理念之变、责任之变,最终要体现在整改的扎实、精细上。近年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约谈、环保督查等制度的发展,大大丰富和深化了环保督政的手段和内容,更体现了环保在执政因素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和优先性。“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实践中或把环保督察当“稻草人”,督一下动一下,刮“一阵风”;或在问题整改中措施不细不实,特别是对部分关系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行业企业采取“一刀切”、临时性关停等措施……不乏存在。究其一点,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又有多少人敢于“自断财路”“自断前途”?那么,“按下葫芦浮起瓢”也就见怪不怪。

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企业违法成本低是不争的事实。就以各省份签订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军令状”为例,“强力”“铁腕”“最严格”等强硬措辞应该屡见不鲜,更是“振振有词”,可事实上,治理目标相继落空,最后对此避而不谈,所谓“军令状”也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治理环境污染要给政府、企业、民众纷纷“加压”。改变唯GDP考核论英雄、改变企业的税收就是地方“命脉”“香饽饽”、改变民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企业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伞”,当监督部门加上环境治理“紧箍咒”,当民众认识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浮起“瓢”就会不攻自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污染治理非一蹴而就。相信,只要对于污染无论涉及到的单位部门、企业、个人,一经发现、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公众有理由期待,污染治理将不再“按下葫芦浮起瓢。”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