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地方在环保监管、治理中出现形式主义倾向:不管环保举措能否持续,是否矫枉过正,先行“一刀切”,以求应付;不管企业实际生产、排污情况,只要设备先进,名目炫酷,环保就能过关;一些地方政府把治污项目打扮成景观项目甚至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样子好看了,污染却还在继续。(新华网 4月4日)
面对环保压力,“一关了之”“先关再说”;在猛烈环保督察风暴之下,仍失之于“宽、松、软”,被企业“轻松对付”,甚至为了遮丑,异化为“面子工程”。“大量的钱已经投了,却没有达到治理效果。政府只好采取从其他河流引水冲淡污染的方式来应付愤慨的民意。”“花了不少钱,但重点没有放在水体治理中的截污、清淤、雨污分离、污水厂改扩建等方面,而是放在如何遮掩排污口,建设风光带。”乱监管、软监管、瞎治理,无疑都是环保形式主义的变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向水污染治理宣战,不应是单方面的行为,它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污染治理千万不能成为“千里走单骑”。
一方晴天,一潭碧水,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域宜居生态的底线。但不得不说,现实中,一些地方领导干部,面对环境污染不以为然,甚至为污染企业百般推诿,为地方政府监管失职开脱。究其原因,担心监测数据很可能使一些地方政府觉得“脸上无光”,严格的治理投入和把关,可能使当地的GDP增速下降,影响干部政绩。为此,就算有再强的环境治理条例,或者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有可能只是“嘴巴上落实”,实则流于形式。诚如有业内人士坦言,某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与“排放大户”达成默契,只要把样子做足,对付了上级检查,你照排你的污染,我照长我的GDP。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史上最严”已成为生产生活中人们最为常见的词汇。从“史上最严的交规”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从“史上最严的反腐”到现在“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治理”……不得不说,在一些领域“最严”二字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企业的“洗绿”行为;环境的肌体健康没有恢复,地方政府却忙着涂脂抹粉售卖出去;针对污染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需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
当然,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环境治理素有“易污染难治理”的特点,环境保护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污染问题极易反弹。因此,尤其需要拿出毫不手软的狠劲,强化环境意识;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大治理力度。鉴于此,笔者以为,污染治理需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纠偏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扭曲的政绩观,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要把监督的手段从纸上真正落到地上,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切实做到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者严肃问责。或许,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形成“环保大于GDP”的氛围。
重现碧水蓝天,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值得期盼。护航美丽中国,谁也不能置身事外。相信只要能把要求落到实处,一级对一级负责,在治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借鉴经验,改进治理方式,理顺体制机制,提高治理效果。定能将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在实处,保护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打赢水污染治理这场攻坚战。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