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教育是基础,只有农村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农村振兴才有强劲动力。但是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资源偏向县城难留好老师,优质教育资源偏向县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一些地方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孩子们上学远、上学难、寄宿条件差,有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保护等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少年本土情怀的缺失,使得农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农村少年,他们中有许多人变得看不起乡土,看不起劳动,但他们又无所适从。他们同样不是城市文化意义上的少年,他们因此成了一种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成了文化的荒漠中人,他们内在精神的贫乏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大量的农村少年在无根的文化处境中表现出明显的生存的无奈与自卑。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对农村学校而言,教育必须有更多服务于当地生产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农村孩子乐于为家乡建设服务,获得更多适宜在当地工作生活的技能与技术。现在农村学校课程开设基本上属于城市化模式,农村元素成为稀缺资源。因为农村元素的消逝,农村孩子总感到难以适应,农村教师也无力将农村元素融入其中。农村的泥土芬芳、青山秀水、风土人情等很难在课堂得到体现。有人说,现在农村学校的课堂,更多属于都市世界。让乡下孩子课堂活在都市里,课后活在农村里,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脱节,孩子自然对学习缺失兴趣,学业自然受到影响。对于农村孩子的教育,既要满足金凤凰飞翔,又要满足立足故乡学子的需要。
对于农村教育发展而言,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孩子服务家乡光荣意识,开设更多实用课程,让农村孩子掌握更多劳动技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借助大自然的恩赐,农村形成了自身农村文明。这种农村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的灵魂,与山川大地、花草树木、走兽飞禽、男女老少深深融为一体。农村文明绝不排斥都市文明,农村文化绝不隔断都市文化,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农村文化日益进步的动力。但是农村文化在发展中一直保留着农村独特的基因,这种基因在将来势必也会遗传下去,除非是人为刻意改变。农村教育作为振兴农村教育的基础,必须担当起传承农村文化的使命。如果学校的实用课程能够让孩子掌握更多劳动技能,相信孩子一定会走出厌学泥淖,这样教育自然会大受欢迎。
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而言,必须认真研究“乡味”,用充满“乡味”的农村教育带来农村的振兴,发展属于自己内涵的教育,农村之于城市的优势,在于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物,农村的各种风物景观,是另一种丰富的农村教育资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为只有这样“乡味”浓厚的农村教育,才能让农村充满活力生机。在课程教育中,不能仅局限于运用显性的资源,更要充分挖掘、利用隐性的资源。因此农村学校在办学目标中,不能重点定位于让孩子学业有成远走高飞,而要重点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随着农村文化价值的进一步失落,农村社会的解体,浸润其中的文化背景早已不足以带给农村少年生存的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学校教育中以升学、逃离本土社会、进入社会的主流作为强势价值渲染,本土文化不足以给个人生存提供价值的基础与精神的支持,直接导致农村少年的生存焦虑与精神迷失。
农村教育不是让农夫子弟变书呆子,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导向,也是素质教育的理性诉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诸如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动物小组、机械化小组、电工小组等,他通过一系列的小型劳动集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丰富的智力生活,尽可能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和爱好,为每一个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这种教育在今天看来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充足条件与先天优势的农村恰好能够开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农村教育需要突围,突围的方式不是远离农村,而是更加近距离接触乡土,充分依托乡土资源,积极地尝试与探索。让学生享受到乡土资源带来的红利,获得充足的发展,这才是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