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打好“组合拳” 力拔“穷根”

[ 作者:栖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2 录入:吴玲香 ]

最近和基层扶贫干部聊天,得知现在基层有个新动向: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户干脆“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非贫困户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苗头。(人民日报 9月18日)

近年来,为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各地政府都加足马力,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奔赴基层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下了脱贫攻坚的“快捷键”。然而,扶贫干部在推进工作中却屡次“遇冷”,发现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主动性低、依赖性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陋习,“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进而出现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等现象。

总所周知,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力量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脱贫攻坚工作“领导热、群众冷”,等着扶贫、脱贫的现象,还需打好“组合拳”,让贫困户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贫困内因、才是脱贫的主体,力拔精神上的“穷根”。

强化观念扶贫,打好精神脱贫拳。利用各方面条件积极开展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故事、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用道德的力量引领新风尚,把勤劳致富故事搬到舞台、展示到群众身边,以形成因率先脱贫摘帽而自豪,因依赖懒惰而自惭的公众氛围。鼓励各贫困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借助文字、格言、童谣、歌曲、图画、演出等文化载体,集中开展教育培训、知识传播、文体活动等,以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想思考等宣传形式,提高群众致富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教育扶贫,打好思想脱贫拳。常言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实行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着力改善贫困村学校的软硬件改造和师资建设,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消化”贫困学生面临的心理难题,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放下冗杂的思想包袱,接受知识的抚慰。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勤奋苦读走出大山,帮助全家脱贫,这种榜样和示范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

扶贫是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做到项目扶贫、技术扶贫、资金扶贫,更要做到政策倾斜扶贫、精神慰藉扶贫、思想教育扶贫、环境改善扶贫、教育均衡扶贫,打好“组合拳”,双管齐下,形成扶贫合力,才能让扶贫更持久、更稳固。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