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不脱贫,关键看农民”,扶贫工作要抓“实”,如何将扶贫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让贫困区民众真正得到帮助,让最需要政府关心的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直白了说就是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饱含“长征精神”,从而打好这场脱贫攻坚的持久战。
精准扶贫,扶贫对象要“实”。“幸福总是相同的,不幸却各不相同”。群众的困难千差万别,精准扶贫首要的就是找准对象,分类施治,对症下药,让最贫困的群众最先得到最有力的帮扶,并且一帮到底,力求实效,既 “输血”送“真金”解燃眉之急,又送“真经”帮其恢复“造血”功能。摸清贫困底数,切实把“家底”摸清摸透、摸准摸实,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精准把脉后,围绕“一人一策、一帮到底”精准发力,让帮扶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帮扶一个、激励一片、获利四方的最大效益。
精准扶贫,项目安排要“实”。贫困的原因和情况千差万别,项目安排上也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项目必须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要安排到“实”’处,发挥“实”用。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将项目进行合理安排。扶贫要扶到人心里,扶贫项目要“雪中送炭”,坚决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锦上添花”行为。
精准扶贫,资金使用要“实”。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脱贫解困的“助燃剂”。现实中,出现过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的,扶贫变成了“帮富”,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却与扶贫资金绝缘;出现过“雁过拔毛”式扶贫的,层层截留,发到百姓手中的扶贫款,大大缩了水,形成了 “给你争取一碗肉,你得让我喝口汤”的腐败现象。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严防资金“跑冒滴漏”,让扶贫资金完完全全地落入贫困户手中,将扶贫款用到“刀刃”上,让贫困区群众得到最大的帮助。
重任在肩,实干方能不辱使命;道阻且长,扶贫唯“实”方为正途。多年的扶贫实践告诫我们,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于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脱离实际,是好大喜功的政绩心理作祟。只有抱着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的信念,拿出 “滴水穿石”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扎实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向前。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环境保护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