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千企帮千村”让能量满满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4 录入:吴玲香 ]

按照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决策部署,贵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紧密结合贵州实际,自2015年12月启动了“千企帮千村”行动。两年多来,全省3698家民营企业帮扶了3827个村、77.4万贫困人口。(贵州日报 4月2日)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能力是很单薄的,但是如果众人伸出援助之手就能办得更好。而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帮助他人,扶助弱小都是我们每一位社会个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企业,更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帮扶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五,产业扶贫投入131.5亿元,公益捐赠36.4亿元,安置就业6.2万人,技能培训4.1万人。再看贵州“千企帮千村”,让能量满满。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但脱贫攻坚事关全体民众,并非只是地方政府部门“一己之力”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其中,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无缝对接。如企业可以提供产业对接的机会,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个人则可以汇聚起更为广泛的救助力量,从而聚沙成塔聚水成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然,话又说回来,解决贫困问题,关键还得靠自己,在企业的帮助下,村户需要寻求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之道,让脱贫不反弹、不反复,这才是真正的脱贫,才是长久的脱贫,才是“千企帮千村”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让被帮扶贫困户在企业的帮扶下可以逐渐自己脱贫致富,搭乘帮扶快车,实现农特产品的价值提升,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之后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单单是捐赠钱物的昙花一现式帮扶。

打出“组合拳”,才能啃下“硬骨头”。事实上,在“千企帮千村”活动中,也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主动作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密不可分。这得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得因地制宜,就贫困群众衣、食、住、行,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把政策落实到位、财政投入充足、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得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扶贫成效。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积极参与国家扶贫事业,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发展机遇。相信有了“千企帮千村”积极参与,定能在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中形成“大扶贫格局”,让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从而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如期完成,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