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动针亮鉴惩治微腐败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9 录入:实习编辑 ]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今年1至6月,成都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887件,处分554人,通报曝光256起。(7月17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微腐败”也是一种腐败,虽然触犯者级别不高,多是组长、所长、站长、会计、主任、支书之类的“小脚蛇”所为,而且单次违纪金额也不多,“大贪不犯,小贪不断”,侵吞了群众本该得到的利益,让群众怨声载道,影响了党的惠民政策在“最后一米”处的对接落实。

常言道:“县官不如现管。”据报道,“微腐败”多发高发于扶贫领域、民生领域。村社区基层管理人员倚仗手中权力,利用政策资金信息不对称的“时间差”,打起项目款、工程款、扶贫款、救灾救济款物、集体资金的主意,把它们当作“唐僧肉”大快朵颐,让群众深受其害、防不胜防。

  “动员千遍,不如亮剑一次。”其实,“微腐败”不是“无机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肯用心,没有刹不住的歪风。今年1至6月,成都市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动真亮剑”是铲除“微腐败”的“克星”,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887件,处分554人,通报曝光256起,用数量诠释了执纪惩的力度,同时,也说明了“微腐败”并非“不治之症”,是有“解法”的。

  惩治“微腐败”,要用 “动针”理念推动“动真格”。 “微腐败”,是“微型”腐败。“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用“绣花针功夫”是惩治“微腐败”的绝佳利器。“动针”,就是要深入基层群众,仔细搜集群众怨言呼声,核查群众来信来访,对惠民项目、资金逐项核查,不放过涉及的疑问,不放过涉及人员,“一针锥出血”“一针插到底”,查个水落石出,“微腐败”必然原形毕露。

  惩治“微腐败”,要“亮剑”治标还要“亮鉴”治本。惩治“微腐败”过程中,“动真亮剑”是打击违纪涉案人员的重要手段,通过打击,一批情节轻微的人员被警告、诫勉,一批严重违纪违法人员被重处,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要巩固反腐败成果,还须采取措施对“微腐败”进行“亮鉴。”要对涉腐人员进行通报,树立各行业领域反面警示典型,对乡村干部队伍举一反三开展警示教育,压实各级执纪监督责任,针对问题展开整治,在全社会营造严惩“微腐败”氛围,进而打防结合、建章立制对“微腐败” 形成“直捣老巢”的“剿灭战。”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