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欠薪一直陷入“年年干活年年欠、年年讨薪年年难”的怪圈,这个看似可以依靠制度常态化解决的问题,为何一直难破?2016年的农民工欠薪有什么新特点?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从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推进企业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设、依法处置拖欠工资案件、改进建设领域工程款支付管理和用工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十六条具体治理措施。这个意见执行的力度与效果如何?2016的外界宏观环境对农民工欠薪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才能彻底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
2月3日大年初七,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立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而他在年前云南考察时,当听到农民工欠薪哭诉后要求各地要负起责任来,尽快帮助农民工依法讨薪。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不仅事关公平,也是总理屡屡提及“社会底线”。我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村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从而释放巨大的社会潜能。我国共有2.7亿农民工,农民工欠薪最容易造成连锁反应 ,农民工就业稳,整个社会的大盘子就稳了 。
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各地追缴力度加大、开局不错但形势严峻
中央政府对农民工欠薪问题不可谓不重视,领导多次指示强调要解决欠薪顽疾,并出台具体措施要求各地狠抓落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考察中就对施工企业负责人说:“农民工不远万里外出打工很不容易,一定要确保他们按时领到工资!”近日总理又在一份批示中再度强调,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要抓住典型、依法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黑名单制度和配套措施,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企业形成多方面威慑。早在2016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从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等五方面提出16条具体治理措施,国家12部委在年底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引导各地各部门联合行动重拳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确保农民工足额拿钱过年。
各地对农民工欠薪问题也非常重视,不同省市在国务院《意见》的基础上也出台了相应的本省情况《实施意见》,依法严惩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目前反馈效果效果不错。比如湖北全省2016年前三季度劳动监察机构立案查处工资拖次类案件同比下降7.7%;涉及农民工人数同比下降23.2%;处理农民工讨薪突发事件同比下降23.7%,实现了“三个下降”的目标 。南昌市劳动监察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南昌市范围内农民工工资欠薪的总额已经下降了约一半。
农民工欠薪数量惊人
从目前各地对农民工欠薪的清理成绩单上来看,我国农民工欠薪的数量还是挺很惊人的,动辄以数十亿来计。比如山西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全省人社系统共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889件,涉及农民工4.82万人,追回工资6.07亿。河南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5441件,涉及农民工8128人,涉案金额12.8亿元,已追回劳动报酬10.7亿元。山东2016年1至11月全省共为15.39万农民工追回工资待遇9.21亿元,曝光用人单位88家,向公安机关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85起。陕西2016年1至11月共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3431件,涉及农民工7.7万人,追发工资待遇11.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略有下降。地市级的欠薪数量也挺惊人,比如人民网的消息称,12月5日,河南洛阳市中级法院一号审判庭内,农民工代表拿到执行款3.9亿元,又譬如河北定州为1573名农民工讨薪2000万元。
从上述不算完整的数据来看,省级层面欠薪往往达数十亿元,而地级市有上亿元,县级层面往往是上千万。农民工欠薪呈覆盖面、数量巨大等特点。
工程领域欠薪老大难问题依然积重难返
过去农民工欠薪的高发领域是建筑行业,从目前的形势看,由于其深层次的矛盾依然没能解决。比如来自湖北省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建筑领域拖欠工资案件占拖欠工资案件总数的46.9%,建筑行业依然是欠薪重灾区。
长期以来建设行业一直是农民工欠薪的高发行业,当然也是农民工就业比例高的行业。主要原因是不少工程项目往往是在建设资金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还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机会,往往采取低价竞争,垫资现象严重。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比例低、到位晚,加上挂靠承包、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等问题屡屡出现,很容易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
近年建筑行业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工资上涨过快,劳务成本大幅上升,使建设行业发生欠薪日益严重。许多地方农民工欠薪顽疾旧账未清又添新账,积重难返。
产能过剩成为新的高发区
虽然农民工年年欠薪很相似,但其实年年欠薪实不同。建设工程领域的欠薪并没有明显好转,而其他行业的欠薪问题却明显增多,由于产业过剩带来的行业性欠薪明显增多。欠薪问题由建筑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趋势明显,欠薪问题高发期由原来的阶段性、季节性演变为现在的全年化、常态化。比如来自河南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发生的工资类案件、涉及的劳动者人数、追发工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36.17%、27.39%、51.47%,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形势仍很严峻。来自陕西的统计称2016 群体性欠薪案件数量较2015年同期明显增加。
当前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实体经济尚未根本性好转,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非常突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方面。目前我国的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至2月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62415.5亿元,同比下降5.8%;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26.1亿元,同比下降14.2%。其中,中央企业1942.6亿元,同比下降8.2%。地方国有企业283.5亿元,同比下降40.9%。其中,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继续维持亏损状态。3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中,20家预告2015年净利润亏损;33家钢铁类上市公司中,18家预亏;103家有色类上市公司中,23家预亏。透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煤炭、钢铁类企业的亏损比例均在50%以上。盲目投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市场无序竞争、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而且会发生欠薪问题,增加社会安全隐患。
农民工就业合同依然不高
劳动合同是农民工欠薪的源头,只有抓好源头管理,做到一环扣一环,才能真正遏制农民工欠薪发生。劳动合同本是保护农民工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对发生欠薪、工伤纠纷时,劳动合同是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一份标准的劳动合同应该是工资发放标准、社会保险等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劳动纠纷。但现实情况却是不该缺省的劳动合同往往成为农民工欠薪的难点。
以建设行业为例,农民工劳务合同签订率2016年仅为54.1%,好的在60%到70%左右,余下的农民工游离在合同保护之外。虽然官方文件规定签定劳动合同是对总包公司、施工队的一项硬性政策要求,但不签合同却是建筑行业的潜规则。更不提不少劳务公司其实是挂靠在大劳务公司名下的,根本不具备法人资格,更别提能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了。
从农民工自身来看,其实也有农民工不愿签合同或者是没能意识要签订劳务合同。国灰不签劳务合同可以来去自由,不受纪律时间的约束。另外不少农民工与他们的包工头之间往往是同村或者同乡的,有地缘或者血缘关系,依据的往往是乡里乡亲的的信任关系。熟人关系往往代替了劳动合同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会发生欠薪问题。
农民工欠薪需要两方面作战:政府部门要重在落实中央文件,重在预制机制建设;农民工也要注意合同规范。
要重在落实中央有关农民工拖欠的相关文件。2016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指出要明确工资支付各方主体责任。在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要推进企业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将企业拖欠工资等违法信息纳入有关部门征信系统。各地要抓紧继续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大对欠薪者的惩罚力度。
要在预防欠薪机制上下功夫。政府部门在预防欠薪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上也要多下功夫,比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再如改变建筑行业按照完成工程量支付农民工工资的习惯,对农民工也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每月支付工资。我国目前的不少工程项目,尤其是政府工程,一般采取先建后补,也就是垫付制度,你先把路、楼等工程修好了,然后钱才给施工方。施工方先垫付制度是属于目前的财政拔款制度问题,这样的体制不改,农民工欠薪估计永远解决不了。还有些项目年初开始但却在年末财政拔款才能到,财政部门有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理顺体制问题带来的欠薪隐患。
干活拿钱本来天经地义,但农民工欠薪却成了不治之症。政府部门、农民工自身、司法部门、企业协会、公益组织、劳动者个体……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欠薪浮出水面。政府的协调对解决欠薪非常重要。要组建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主导、工会和企业家协会参加的矛盾调解机制,对农民也应该加大欠薪方面的法律援助力度,让农民工告在出现欠薪情况可,可以告状有门,能够打赢官司。
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对恶意欠薪者纳入征信体系,形成威慑制度。
如何增加对农民工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也非常重要。对农民工加强培训,增强他们的合同意识,提高劳务合同签订率也非常重要。农民工屡被欠薪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不少就业时基本上没有签订合同,这也是不少欠薪者借此拒付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民的口头契约一直是个约定俗成的东西,而进入城市后什么都要拿证据。农民工对法律不了解,对基本的事实很多都一无所知,对主体证据上都缺乏相关法律意识。以欠薪高发地的建筑行业为例,农民工往往呈现老龄化特点,法律意识也不强,不知道签定合同,也往往没有维权意识,很多人也没有多少文化,接受到的法律宣传教育也少,甚至是法盲。许多农民工在维权过程中拿着一张小白条就找来了,私人之间开具的欠薪证明,也没有施工单位的章,查起来很难。只能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比较全面的法律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在与用工单位商讨时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如果才能在遇到欠薪时保护自己。
目前的农民工欠薪维权成本偏高,程序周期长,农民工着急回家过年,没钱、更耗不起。《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民工为了索要不足1000元的工资,完成所有程序,各种维权成本至少要920元;花费时间至少11天到21天,折合误工损失550元至1050元。如何降低农民工欠薪的维权成本也是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
农民工无异是这个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如何对待这个最弱势、最无助的群体,既是衡量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社会的治理程度。彻底解决农民工欠薪需要“制度补血”,农民工欠薪彻底解决可能还需要慢长时间,而消除城乡二元差距是关键。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欠薪的发生概念很低,而刚进城的农民往往成为欠薪的主体。通过各方面来消除城乡二元差距,缩小城乡居民间法律维权认识差距,以此彻底解决欠薪难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