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正式向全社会发布。有关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丰富,有一万多字的内容。中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最近多次在会议讲话及访谈中已概括的非常清楚,那就是:“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农业农村部门要着力“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重点把握好6个关键词——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 今年的三农的十大核心任务是:一是奋力夺取明年粮食丰收,确保每个省份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二是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三是打好种业翻身仗要迈出坚实一步;四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五是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六是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七是扎实推进农业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八是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九是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十是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
“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核心主题,一号文件的具体政策也是围绕上述三大主题展开的。本文重要对这三个主题展开背景分析,分析今年出台这么多政策的背后原因。
第一“保供固安全”,今年海量的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出台,做实做强“压舱石”。
今年一号文件最亮眼的地方就是大大增加了粮食安全的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措施, 而且还要求要有长牙齿的政策。具体内容包括:粮食安全要党政同责;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这些政策都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的基础。
为什么出台这么多的粮食安全政策?各位看官也许注意到了,我国近年来并没有出现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呀。其实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去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初期,全球有18个粮食出口国宣布出口禁令,包括越南、俄罗斯、印度等。大难之中各自保,这个举动让那些粮食进口国家惊恐。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粮食自给战略,把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包括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等政策,所以在去年的疫情期间基本上没有乱抬价乱涨价的行为。但对未来要居安思威、居危思危;其二是我国近些年非粮化、非农化、摞荒与粮食浪费现象严重。出年国家专门出口三个重要文件,对这些现象进行校正。其三是玉米、猪肉近半年价格瀑涨。我国过去是玉米出口国,五年前玉米还在仓库里大量卖不出去,但短短几年却出现玉米价格涨价,去年进口不少玉米来平抑价格。猪肉价格与玉米价格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从玉米出口国到进口国,其实并不远。所以还是要从长计议,把粮食安全做实。
粮食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政治问题。这个观点大家可能并不太理解,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国家要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但各地在安排时可能更着重经济价值。如果从比较效益来看,种粮食在我国是最不赚钱的,农民种一亩粮食,去掉成本投入,基本上所赚无几。但如果种植水果、蔬菜以及搞养殖,每亩效益至少多出5至10倍,当然如果每亩地搞工业、搞房地产,效益可更厉害。国家利益、农民利益与地方利益如何协调?提出粮食安全的党政同责,就是让各级地方政府把粮食安全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要从抓政治的角度来抓粮食安全。
粮食稳定,则天下稳定,农业稳定,国家稳定,而农业中最重要的东西当然就是粮食了,所以也可以这么讲,粮稳则天下稳定,粮食安全是真正的“压舱石”。
第二,“振兴畅循环”: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来提升国家双重循环大战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的事,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通畅国家大战略双重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沿海与中西部循环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关键。
去年我国之所以提出双重循环国家大战略,主要是目前全球化发生变局。尤其在疫情过后,美国会联合其跟班小兄弟搞各种小动作。我国过去单纯依靠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通过乡村振兴可以打通沿海与中西部,城市与乡村的障碍,把国内大循环通畅起来。我国沿海与内地,城乡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目前还存在巨大差距。如果把这些差距缩小,可以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近年我国中西部基本设施的改善,东部的产业链完全可以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样可以挖掘其发展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我国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成本要比城市低很多,如果把农村发展起来,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其实是在农村,无论美国、欧盟还是日本,是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都比较小,当然这也是他们长期均等化发展战略的结果。我国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沿海地区、大都市先发展起来,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有待发展,通过国家双重循环大战略,我国把农村建设好,可以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可以解决目前越来越高昂的城市发展成本。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一个特点是巨大的纵深腹地,目前还比较贫困落后。通过产业转移,通过基础设施改进,通过乡村振兴,来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解决得比较好的地方是长三角。上海原来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中心,随着发展,上海的工业向周边的江浙农村扩散,上海变成我国的贸易、金融与服务业中心,而上海周边的农村就承接了原来在上海的制造业,使长三角的农村变成我国最富有的农村,出现不少华西村、永联村等超级村庄。
同样的道理,从国家层面,我国也面临着双重转移,要把产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样的转移不但可以腾笼换鸟,为东部地区转换出宝贵的建设用地进行产业升级,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也可以为为中西部的农村带来农村工业化的机遇。
当然这个发展再也不能搞过去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做法了,要搞集聚,要把县城与乡镇的集聚功能建设好、发挥好,通过集聚来承接产业转移,来提升竞争力,让中西部的产业发展起来。
过去我国走的是这样一条路,让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中西部的农村到珠三角、长三角的世界工厂打工。现在这些地区要进行产业升级,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这些产业有可能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或者印度去,也可能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其实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产业链转移到越南或者印度去,也有问题,那就是整个产业链要转移出去,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完整的工业链,而完整的工业链的建立需要一个慢长的过程;如果这些产业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去,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一方面还可以继续享受我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其中的关键是我国各地的物流配套以及提供的相关服务。如果西部的地方与那些想要转移的产业去进行对接,把产业转移去中西部去,就可以把中西部的农村发展起来。
另外目前集中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初级加工产业也可以向农村、向产地转移。比如中西部农村过去主要是种植功能,初级加工与深加工主要集中在销区与城市,以后这些初步加工产业应该向中西部的农村转移。
还有服务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未来也应该向城市周边的农村转移,比如康养产业,在城市的成本太高,完全可以向农村转移。如果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自然就有人愿意去。目前主要是农村的硬件与公供品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所以许多人宁愿在城市用高价,也不愿意到农村去。未来如果加大对农村的公共品投入,如果服务升级了,自然会吸引大家过去。
第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
今天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另外去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初步实现。
其实农业农村现代化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的。农业现代的提出更早,应该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过去数年来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目前整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差距与农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比,要小多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三农方面最大的差距其实是农村现代化的程度。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能说与发达国家没有差距,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单纯从每亩产量来看,我国并不低。毕竟我国用18亿亩耕地养活了14亿的人口。近十多年我国通过农机补贴,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的比率,让大量农民从繁荣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通过外出打工来提高收入。我国的良种采纳率其实也不低,蔬菜、水果价格比发达国家便宜多了。肉蛋奶也在快速发展。应该说过去我国四十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在发展中国家还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也大大缩小了与发展国家的差距。未来要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方面下功夫,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与日本、欧盟相比不差,但与拥有广袤土地的美国相比,粮食价格没有竞争力。这也是近年我国进口大量美国大豆的主要原因。
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农村了。我国提出通过15年的时间 ,到2035年,初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农村现代化是最大的短板,也是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欧美日是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呢?日本的农村现代化其实起步并不早,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城市从战争的废墟中发展起来,农村也是脏乱差。后来日本人提出,与其在城里建公园,不如把城里周边的农村建成公园,让城市建在公园里。日本通过向城市周边的农村大力的投资,日本农村的基础设施迅速得到改进。目前日本农村的硬件并不比城市差。但日本人还是愿意往大城市跑,日本近年又出台政策,城市人如果想到农村发展,又给补贴又给贷款的。
欧洲现在农村与城市也差不太多。以意大利、德国为例,二战后意大利、德国等城市先发展起来,农村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当时欧洲不少国家提出乡村复兴、城乡等值等战略,希望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品服务来吸引农村的年轻人留下来,但结果发现效果并不好。年轻人还是纷纷离开农村进城,但城里的的退休老人,一看农村小镇的环境这么好,房子便宜又宽敞,纷纷把城里的房子出租或者出售,来农村小镇养老。我把欧盟的这种现实叫“年轻人进城,老年人下乡”,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融合。
米国走的更极端,把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农村,大量的大学、公司都喜欢设在乡村小镇,反倒是大城市,尤其是内城变成贫困之地。美国的反贫困主要集中内城,我国主要在老少边穷地区,这是中美最不一样的地方。
我国的农村如果达到现代化程度,我国与欧美日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农村现代化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当然也是最大的潜力与希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郑风田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