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辛村精准扶贫考察
一、提出问题
农村的繁荣性发展,需要足够多的村庄实现繁荣兴旺,但是不排除部分村庄将会衰败。政府承诺帮助绝大部分贫困村摆脱贫困,但是,是否有一些村脱贫后仍然摆脱不了衰败的命运,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个普通贫困村精准扶贫过程和结果的考察,初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精准扶贫能否培养贫困村的内生发展动力?第二,在精准扶贫的帮助下,脱贫村能否实现繁荣性发展?
二、贫困村内生发展的分析思路与资料数据
论文借鉴陆学艺(2001)的分析村庄内发发展的思路,考虑时代变迁和扶贫因素,确定4个贫困村发展评价维度,分别是治理机制、市场导向性、经济属性和动力来源,各分为2种类型。可以预期,以家庭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以市场导向为主、以家庭治理为主体、以内生力量为主的村庄内生发展特征比较强。本文将用这样的思路对案例村进行分析。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一个位于安徽省北部利辛县的普通贫困村,匿名为辛村。论文使用的资料、数据来源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间课题组在辛村及其所在镇、县开展的实地调查,具体包括农户抽样问卷调查数据、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政府部门和干部访谈资料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访谈资料。
三、辛村的基本村情与贫困状况
辛村总人口5300余人,有16个自然庄,经历过2次村庄撤并。辛村地处偏远,距离县城24公里,与邻县交界。辛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内有耕地面积5900余亩,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家庭经营为主,就业以外出务工为主。根据村干部提供的数据,2016年,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00元。从这些特征看,辛村符合皖北人口密集的特征,是一个常见的普通村庄。
辛村是其所在镇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初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29户、790人,贫困发生率15.09%。在精准扶贫之前,辛村基础设施薄弱,无集体经济和集体收入,村民贫困发生率高。2016年底,辛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5户、834人。2014年和2016年,辛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65元和4315元。辛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平均年龄为54.2岁,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47.80%;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的贫困人口占74.42%;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差,患病或残疾比例达到67.2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不健康、文化程度低三者高度相关。
四、辛村的扶贫治理
辛村在安徽省“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下建立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并开展工作。2014年11月,与辛村结对帮扶的安徽省某厅向辛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与村党总支共同领导精准扶贫工作。经过多次调整,辛村的扶贫体制基本完善,建立了由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以及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组成的四支队伍,平行协作,共同面向贫困户开展帮扶工作。村内设立扶贫工作站,聘用专职的扶贫专干,从事扶贫档案资料整理工作。
辛村的精准扶贫工作首先是进行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在此基础上,辛村带有自主性的扶贫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摸索和形成基本扶贫思路,即基础设施建设加产业发展;二是积极争取帮扶资源,政府扶贫资金、无需偿还的光伏贷款以及社会帮扶资金合计超过1600万元,其中社会帮扶资金291万元;三是重点推动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和扶持新型主体发展,主要手段是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帮助新型主体流转土地,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主体倾斜。
五、辛村的精准扶贫措施
为突出重点,本文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及健康、教育、住房安全“三保障”这5个方面阐述了辛村的精准扶贫措施。
1.产业扶贫用足利辛县的扶贫政策红。产业扶贫是辛村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有光伏扶贫、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脱贫、林业扶贫等,基本上都是在上级产业扶贫政策框架下开展的。辛村先后分三期建成了5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771.6千瓦,总投资552.49万元。除了占地费用和少量贫困户贷款,村里没花一分钱。每年可分配收益可达70万元左右,一部分由村集体支配,一部分直接分配给贫困户。在促进新型主体发展带动脱贫方面,辛村的新型主体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从8家增加到17家。由于部分新型主体未开展经营或退出,目前在营的有10家,从事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农机作业服务等生产经营项目。这些新型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主要是土地流转、吸纳就业,资金入股分红方式只在1家公司实行。其中,土地流转涉及约60户贫困户,亩均流转费用介于400至800元;吸纳21个贫困劳动力就业,年均工资介于2000至4000元。总的来看,新型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方式是自发性的,带动能力一般。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养业可以获得相应的产业补助。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64户、49户和23户参加了产业扶贫补助项目,户均获得的补助分别为1500元、3000元和1700多元。
2.就业扶贫以产业带动和公益岗位开发为重。抽样调查贫困户样本中的劳动力在2016年有50%从事非农就业,其中1/3为本地就业,2/3为外出就业,都是自发市场化就业。在辛村没有发现因就业或带动就业得到奖励的案例。辛村比较重要的另外一条就业扶贫路径是公益岗位开发。2017年和2018年,辛村分别有36个和30个扶贫公益岗位,月工资为500元或600元。岗位人员优先选择有一定劳动能力、家庭困难且没有享受光伏发电分红等其他扶贫政策的贫困户。
3.健康扶贫侧重于落实县级政策。辛村健康扶贫的举措主要是落实县级相关政策措施:财政代缴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免费派送药品;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贫困人口享受住院费用和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政策。2016年,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是非贫困人口的几乎3倍。2017年以后的治疗报销情况,论文以一个大额医疗费全额报销案例加以佐证。
4.教育扶贫在落实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突出了学校建设。辛村虽大,但是只有一个教学点,2016年以前,校舍破旧,设施老化,大部分适龄儿童在外上学。2016年以来,村教学点获得了一系列资助、援助,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在校生有所回流,学校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关爱、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加强。村里还新建了一所公立幼儿园。
5.以较大规模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提供住房安全保障
2015年以来,辛村共实施危房改造125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7.42%,改造方式基本为拆旧重建,仅2户为修缮加固。此外,上级给辛村安排了易地扶贫搬迁指标,共14户、30人搬到约3公里外一个新建小区进行集中安置,以搬迁方式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
六、脱贫成效与村庄发展
村级精准扶贫工作做得如何,最终要用村、户脱贫成效以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评价。2016年底,辛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9%,村集体收入达到6.27万元,形成了光伏发电、瓜果蔬菜种植和泥鳅养殖等特色产业,村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大大改善,根据安徽省贫困村退出标准,通过了贫困村出列核查。论文重点对辛村的脱贫质量进行了评价,用3个方面指标来表征,即真实达标、程序规范和稳定可持续。
论文指出,已脱贫样本户的人均纯收入均值达到12070元,最小值为3246元,未发现有子女辍学、缺少基本医疗保障或危房未改造等案例,可以认为脱贫达标是真实的。在收入稳定可持续方面,论文分析了脱贫户的收入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脱贫户中低收入组的收入结构,发现尽管脱贫户的转移性收入比例很高,但是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之和已经超过脱贫标准;低收入组收入来源几乎都是转移性收入,但是赡养费、补贴性收入、养老金、低保和报销费等其他收入的比例比较均衡,并非是低保兜底。因此脱贫户收入结构是稳定和合理的。论文还分析了脱贫户家庭条件与收入结构匹配情况,发现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家庭工资性收入、劳动所得收入显著正相关,与转移性收入显著负相关;老年人口数与家庭转移性收入和报销医疗费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辛村脱贫结果具有持续性。
从村庄发展角度,精准扶贫给辛村带来三方面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二是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三是产业发展有兴旺的势头。
七、贫困村内生发展评价
辛村的发展动力同时来自于村庄内部和外部。其中,内生动力包括村“两委”的持续不懈努力和新型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努力;外生动力主要是县级脱贫攻坚行动在辛村的落实,以及全省自上而下的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行动。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结合点是村级扶贫主体。辛村目前的发展成效主要得益于大量外部扶贫资源的投入,驻村干部的贡献比村干部更大一些,村干部能力相对薄弱,后备人才也没有培养起来。但是村干部也比较努力,村里新型经营主体也积极进取。所以,辛村的发展,外生动力大于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正在培育和成长之中。辛村当前的发展态势具备了繁荣性发展的一些特征,不过还没有达到明显的繁荣性发展状态,一切都还处于起步或初始阶段。
八、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一个普通贫困村为对象,既讨论了村庄层面精准扶贫做法和脱贫成效,尤其是脱贫质量,又从村庄发展角度,分析脱贫村的繁荣性发展前景。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辛村的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的脱贫成效;辛村的发展以外援因素为主要动力,内生动力正在成长但是仍显薄弱;辛村具备了发展基础,有望通过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而走向繁荣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