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柯利刚:扶持返乡下乡创业: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

[ 作者:柯利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02 录入:王惠敏 ]

地方政府所掌握的、所能调动的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要素,值得深思慎行:在推进返乡下乡创业过程中,在分配这些资源要素的时候,既要有战略高度,要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的爆发而是多数人的发展,又要有长远眼光,要看到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小微企业能推振兴之潮。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

当前,我国农村创业创新正迎来澎湃热潮,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创业创新覆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并且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融合。虽然成绩尚可,但农村的创业观念有待进一步培育,农村的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融合等,需要政府政策的有效指引与支持。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在扶持返乡下乡创业项目时,看不上“苍蝇腿肉”,倾向于造盆景、垒大户,存在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的问题。在西部某省,一个县财政一次性拿出2000万元扶持一个返乡创业明星企业,而据悉,该县所有的返乡创业支持资金不到3000万元。据媒体报道,在西部某些县市,一些地方政府平时不关注返乡创业,等到各种大赛缺人了,才开始找人,参赛人不拿奖引不起关注,拿了小奖只是口头表扬,拿了大奖成了“花瓶”,一把手才重视,匹配资源才有可能。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会让一些个体小户因得不到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的帮扶而夭折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会让更多的创业观望者冷了返乡下乡创业之心,不利于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汇聚,不利于开辟就业新渠道,不利于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这种倾向需要防范。

首先,改变观念,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扶持大户,属于“短平快”项目,实施起来较为容易,短期即可见效,有利于树立地方典型,但大户过度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小农的利益,容易在农村产生新的贫富悬殊和相对贫困;

培育小户,虽有一定难度,也不容易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但小户返乡下乡创业能够得到有力帮扶并取得一定成功,它的影响带动效应是极为巨大的,会让返乡下乡创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有利于培育乡村创业创新的新热潮,有利于乡村社会均衡发展;

对于大户,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要改变帮扶方式,可在产业延伸、市场融合、品牌打造等方面予以有效指引,对于小户,则要在融资、用地、服务、人才、风险等方面,予以全面有效帮扶。

其次,精准施策,结合本地实际,兼顾个体情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自然人文资源禀赋有别,在中央返乡下乡创业总体方针指引下,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综合施策。

自然人文资源禀赋雄厚的地方,可以多支持文化旅游方面的创业;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地方,可以多鼓励特色农产品开发一类的创业;基础服务较好物流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可以多帮扶农村电商方面的创业。

返乡下乡创业群体,有的懂技术,有的会管理,有的善经营,要结合他们的个人情况引导创业:懂技术的,支持他们开展种植养殖方面的创业;会管理的,鼓励他们开展物流集散方面的创业;善经营的,帮扶他们开展市场销售方面的创业。

最后,长效帮扶,跨马上路容易,行稳致远艰难。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着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帮扶政策,在这股政策春风下,地方政府帮扶一批返乡下乡创业项目跨马上路较为容易。

怕就怕政策春风过后,地方政府就松了斗志、懈了干劲,扶人上马的时候热热闹闹,打马前行的时候寂寂寥寥,导致创业项目种下的树苗多,存活的树苗少。

返乡下乡创业必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困难发生在创业初期,比如人、地、钱等;有些困难发生在创业后期,比如生产升级、管理优化、市场拓展等,为了让返乡下乡创业项目行稳致远,地方政府应与创业主体建立长效沟通帮扶机制,不但要帮他们解决创业初期遇到的问题,更要帮他们解决创业后期遇到的问题。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地方政府所掌握的、所能调动的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要素,值得深思慎行:在推进返乡下乡创业过程中,在分配这些资源要素的时候,既要有战略高度,要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的爆发而是多数人的发展,又要有长远眼光,要看到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小微企业能推振兴之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重农评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