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多”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
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而中国的国情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能忽视的:“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农民多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基本国策和方针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才符合我国实际。分析邓小平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是解决了我国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如果农民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农业受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要受影响,说明了农民和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我国经济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说明吃饭、教育和就业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农民多,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立论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说:“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个特点,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急功冒进,想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结果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三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则增加了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难度,说明在我国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二、邓小平关于农民问题论述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围绕农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在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指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强调农民是根本,农村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一,农业是根本。邓小平指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问题要始终抓紧,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邓小平提出要在经济工作中“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路”。还说,“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上。”第二,农村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的人口现状决定了我国稳定的大头在农村,稳定了农村和农民,从某种意义上就稳定了中国。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提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邓小平也多次强调了农村稳定在整个国家稳定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认为: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稳、天下定。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再好,也不能保持安定。因此,要“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稳定农村的实质是稳定农民,而稳定农民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
3.强调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第一,要加强工农联盟。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农民多”是中国国情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农民,工人阶级只有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否则是不可能的,这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规律。大革命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结果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依靠工农联盟。邓小平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并且把这一点纳入自己的计划。……要是工人没有菜吃,没有肉吃,工业怎么能搞得好?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第二,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离开了农民,就根本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注意保护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①在制定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时,考虑到确保农民的利益和权利,增加农民的收入。推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给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而这一政策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②党政领导在农村必须代表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意愿。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替代农民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宣传上不要只讲一种办法,要求各地都照着去做。宣传好的典型时,一是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生产关系上,“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③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和推广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从凤阳农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国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邓小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许多好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三、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途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的农民人口必将逐步减少,而农业生产总量将不断增加。这将是我国的极其重大的历史变化。邓小平认为:长期靠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搞饭吃,那样有什么希望?“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把多数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脱出来,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当前,要解决好农民问题,有以下三个基本途径:
1.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更大发展,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基本前提。要把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基本前提就是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邓小平认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第一,当前制定农村政策的关键要使农民务农有利可图。要把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系列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地方政府要为农民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当前农村大量存在的“有本事的外出赚钱,没本事的在家种田”的不正常现象。第二,要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邓小平说:“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邓小平还注重运用科学技术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认为要在封闭型农业的基础上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困难的,必须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他说:促使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最实际最经济的办法,是改善投入的质量,广泛利用知识进展和现代技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为此,邓小平亲自领导和过问了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决策和计划的制定,如“星火”、“燎原”、“丰收”等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另外,他还强调实施“科技兴农”的关键是把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强调,坚持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武装农民,使我国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恢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要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各类农村科技骨干,从而带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的提高。
2.千方百计开拓转移渠道,促进农民有序流动,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有利条件。据统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要切实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的精神,多方开拓转移渠道。第一,就地消化。可通过鼓励和引导农户积极开发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及零散耕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促进农业向深度、广度进军,从而达到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目的。第二,要搞好劳务输出。贫困地区要有计划有序地组织本地剩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迈出山门,跨过县界、省界乃至国界,去学习外地的经验,赚取外边的钱。为适应市场需求,要建立健全各级劳务市场,并要对输出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为劳务输出创造条件。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坚实基础。第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它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又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 “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将逐步扩大对农民的吸收,使大量农民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非农产业的职工,改变着农村的人口的职业构成。因此,各地都要因地制宜,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二,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规模经营的基地,是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格局中,依托原有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新建的小康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一批布点合理,规模可观,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小城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教学科研参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