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莫问剑: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 作者:莫问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20 录入:实习编辑 ]

做县域电商整三年了,一直在跑马圈地。我们从东北吉林的通榆起步,除了西藏青海等几个省还没有业务对接,足迹遍及——吉云贵川晋鲁豫陕甘新冀黑闽赣湘苏桂琼皖粤,尤其是深入到了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确确实实“跑遍了全中国”。

细数起来,有几大收获:

1、对国情尤其是县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大不同。虽然过去在新华社与马可波罗工作期间,我也跑了很多地方,但从来没有象这几年如此密集、深入、全方位接触县域。对于三农,离“专家”的身份自然很遥远,但跑了这么多地方,“熟悉”两个字,还是自信的。

2、极大满足了自己作为“吃货”的欲望。

我好吃,喜欢原汁原味的地方风味。过去只能是在一个城市里到处“猎奇”,为做县域电商业务,我们被直接投放到了很多好食材的原产地。遗憾的是,一饱口福的同时,吃出一个大肚子,喝出一个高血压。这是“报应”,但很幸福,不是所有人这一生都有这个机会的。

3、交到了数不清的三教九流朋友。

从政界到商界,从大咖到农民,从圈内到圈外,我不知道因电商所交朋友有无遍及1000个县,但行走江湖肯定是不会感到孤独了。对于一向好热闹的自己,这绝对不是坏事儿。

但是,跑马圈地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然的:

1、身体累垮了。

这三年几乎所有时间都在上山下乡的路上,没有节假日,和基层政府干部一样过着“白+黑”、“五+二”的日子,睡眠休息严重不足,体力精力高度透支,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自己都感觉得到,尤其是腰椎颈椎成了老毛病,经常苦不堪言。

2、生意忙碌但赚钱不易。

的确,我们受邀做的业务遍布全国,尤其是顶层设计与规划,根本做不过来。但是,县域电商综合服务的履约成本高,可持续性差,没有规模效应。虽然这三年内,我们没有主动开发过一个项目,都是上门生意,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任何受制于政府的体制与机制的,都不是一个好的赚钱生意,与政府甲方打交道谈何容易!

3、商业模式亟需调整。

就如传统TP这几年被风投无情抛弃一样,县域电商综合服务受制于政府的公共采购,同时千县千面,业务的可复制性差,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如何从政府采购为主转向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的钱不好赚,一个正常的商业模式应该源于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但是,这三年我们一刻都没有停止“试错”,从2013年底的农产品电商,到2015年的县域电商综合服务商,到2016年提出县域经济互联网化,再到2017年初的县域经济+,一步步在逼近“县域资源变现与价值提升”的关键入口。

而这些认识的深化,还是源于“跑马圈地”。很难想像,我们要是没有足够的“试错”,没有比照全国诸多的农村电商模式,没有与圈内其他服务机构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我们关起门来在一两个地方的所谓“深耕”,必将被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所淘汰。电商的发展很迅猛,尤其是农村电商,存在一个“后发优势”,很多弯道取直的“绝招”不时涌现。如何保持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建立更多的连接点,是做好县域电商的基础与前提。

所以说,虽然我们现在也被几年跑马圈地带来的“副作用”困扰——很多活,可能如蜻蜓点水,做得不够专、不够深、不够透,自己不满意,甚至有些政府干部还有怨言。但这是特殊阶段的需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吗?这次出席全城电商的年会,有领导就寄语小波:“三年打基础,三年求发展,三年做成功”。是的,我们用三年时间,基本上弄明白县域电商是啥回事,关键切入口在哪里,存在哪些短板与硬伤,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还是要给自己的团队点赞——三年来,员工进进出出也不少,还能留到今天与我一起奋斗的,你们很棒,靠自己走出了“沼泽地”,就一定能够摘到那颗耀眼的明珠。

可以自豪,但不能骄傲,因为我们离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开了局,关键是要拼“中场”,我们要从跑马圈地迅速切入到精耕细作:

1、从“根据地”再出发。

“通榆模式”是我们用尽心力打造的典型,这面旗帜不能倒,还要插得更高。随着云飞鹤舞大厦的落成,我们将建成东北最大规模的农村电商发展基地,注入国内一流的电商资源,确保通榆在电商自生态、智慧农业、云大学、电商扶贫等诸多领域保持领先。以通榆为基础,服务包括吉林西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部等区域,并形成影响力。

2、以地级市为单位重塑电商综合服务业务链。

虽然在财政支付等方面,县域政府更便利。但县域普遍面临着资源相对单一、人才缺乏、服务效率低下、单位产出不高等深层次的发展问题。为此,我们计划以地级市为单位,统筹域内的县市区协同推进。而不是当下直接以县域为单位。换句话说,“县域电商”要让位于“区域电商”,团队面对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县域,服务效率与效益都会提高。

3、打造并推出全新的服务产品。

计划围绕着智慧农业、区域大数据、云大学、消费扶贫社区直通车、农产品证券化、区域好网货及代言人大赛等全新业务模块,确保县域电商能够与时俱进、与势俱进,放弃常规产品的低层次竞争,在三年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打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4、全方位、深层次建立各类跨界资源“链接”。

突出围绕媒体电商、社区以及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文创机构等,落实好双方的“强链接”,从新零售到B2B,让这些资源能够充分对接县域,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5、做好大公益。

扶贫是当下最大的政治,电商扶贫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在做好自身企业的同时,今年将尝试推出“十四个集中连片区域电商扶贫大巡讲”、“电商长征路”等公益项目,号召圈内圈外的专业人员为电商扶贫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应该说,最辛苦的是前三年。现在,我们将迎来“求发展”的新三年。

2017.1.19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县学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