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罗黎平:让扶贫与发展共进

[ 作者:罗黎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6 录入:吴玲香 ]

一年来,又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辛苦了,我向同志们致敬。在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中,脱贫攻坚是关键词,也是暖心词。

我们也看到,面对越往后越难的脱贫攻坚,少数干部和群众有畏难情绪,有些干部甚至把扶贫看成了负担,认为扶贫拖了本地经济发展的后腿。这种想法何以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模糊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经济增长的认识存在偏差。

毋庸置疑,经济发展是减少贫困的基础。当我们回顾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时会发现,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经济学研究,都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向贫困人群扩散利益。有学者曾明确指出,经济增长能否减少贫困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性质,即增长是如何取得的、参与者构成以及生产要素和政策的侧重点。以此而论,如果说经济发展被扶贫拖了后腿,只能说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健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健康的经济增长,会让人民共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果的发展,而不是满足于人均GDP或别的单一指标的光鲜亮丽。这也是我们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主旨所在。

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这样的经济增长,才会成为脱贫攻坚的充分条件。这就要求谋划经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群众的条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经济发展,是补齐扶贫开发这一全面小康短板的根本依托。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五个一批规划着力于开掘贫困地区的资源,激发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脱贫攻坚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但只要投入得当,不仅不会拉低经济增速,而且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中,会不断释放出人口、资源等多方面的红利。一方面,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会有效拉动社会投资,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将会促进社会消费。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贫困地区激发出的改革开放红利、人口红利,将成为当地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一些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享受到了改革试点带来的红利,而一些曾经封闭的贫困地区,开放之后则实现了弯道超车。更为重要的是,贫困地区拥有潜在的人口红利——经过教育扶贫等举措,贫困人口将变成重要的人力资源。

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是中国取得巨大减贫成就的关键,也是我们正在践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共进,可以实现,也应该实现。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