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发布相关文件,确定了“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的目标。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战略方向。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北京将统筹规划建设雪上运动小镇、世园小镇、环球影城小镇、新机场服务小镇等42个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形成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产城一体的新格局。浙江在建设特色小城镇方面成效卓著,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按照相关目标,浙江将在3年时间内,投入5000亿元培育100个左右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也超越了一般的行政单元划分,更多是具有一定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的独立空间,是一个汇聚人才、资金、产业、创新技术的综合平台。同时,特色小镇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更强调产业、城镇、人文、生态融合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特色”。这里从产业基础、城镇形态、生态景观、人文内涵四个层面,来谈谈如何打造小城镇的“特色”。
首先,拥有较强的特色产业,是特色小城镇的重要特征。目前浙江省建设比较成功的特色小镇,都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一类是依托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另一类是根植于乡土的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
由此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较弱,更应多花心思把“乡土产业”打造为特色产业。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广大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资源。历史上,我国手工业门类众多,传统工艺特别丰富多彩,技艺精湛,举凡器械、营造、编结、刻绘、织染、雕塑、金工、漆艺、造纸、印刷、家具、酿造、炮制以及文物修复等,无不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发展乡土产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市场前景看,由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手工制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使得植根于中国广大农村的乡土产业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也具有相当市场潜力。
其次,从城镇形态来看,特色小城镇一定是精致型的小城镇,要避免追求“大而无当”“千镇一面”的城镇化建设。特色小城镇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特而小”“小而美”。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所有的特色小镇都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这正是为了避免特色小城镇建设陷入大干快上、盲目扩张的误区。小城镇的人口本来就少,适度控制规模,有利于聚集人气商气,也会减轻大举扩张留下的债务负担。
在建筑特色方面,应当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就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建造风格各异的民居和城镇。在热带雨林地区,傣族、哈尼族多用林木、藤条、树叶和茅草建盖棚屋;在河谷地区,人们多用粘土建造平顶土掌房;高山峻岭间,藏族、彝族直接用石头垒砌房屋……很难想象傣族人家的干栏式竹楼直接就“变成”两三层的钢筋水泥房屋。根植于本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保留和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是城镇建设的特色所在。
再次,特色小城镇建设还要注重城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溯中国城镇的建设历史,从房屋建造,到城镇选址,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思想。只是近30年突飞猛进的城市化建设,对城镇和房屋的建设,更多考虑的是拆迁成本高低、土地空间的大小、建设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很多时候把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等关键因素抛诸脑后,这无异于舍本逐末。
因此,特色小城镇建设,从选址、景观营造、建筑材料利用、空间拓展等诸多方面,都需贯彻生态理念。以建设空间为例,既可以是对现有平台和城镇的改造升级,也可以是对现有村落的有机更新,并非需要推倒一片、重建一片。在对待自然山水方面,则应尽可能的依据山形地貌,选择低冲击的开发模式。与大自然融合共生的特色小城镇,更令人心驰神往。
最后,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重要内容。缺乏文化内涵的特色小城镇,犹如人没有了灵魂。特色小城镇要从钢筋水泥里的丛林里脱颖而出,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特色将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将人类社会比喻为地球上的一棵大树,那么城市就是这棵大树的年轮。城市记录人类思想、情感与成长过程的所有片断。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有形的建筑与无形的文化一起,才构成完整的城市。
而小城镇中的祠堂、枯井、老树、戏楼,则记录着当地的悲欢离合,见证着繁荣和衰落。与城镇发展相伴生的民俗文化,也是特色小镇需大力挖掘推广的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苗寨里的长桌宴,这些民风乡俗不应该只成为书本和纪录片里的场景,或是偶尔为之的庆典,而应成为人们可以在小城镇中亲身体验参与的独特经历。
高楼大厦随处可见,而文化对城镇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传承着城镇的历史,是城镇的灵魂所在,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只要规划得当、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无形资产创造的价值,丝毫不逊于一幢幢摩天大楼。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之一。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产业、精致而规模适度的城镇形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记录着历史的城镇文化,这四大内涵共同构成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体系。产城人文多元融合,才能使特色小城镇既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
(作者系安邦咨询合伙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2016-11-2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