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郑新立: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新动能

[ 作者:郑新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8 录入:王惠敏 ]

原标题:释放城乡一体化动能可延续高增长至2030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今天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6上表示,当前通过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概括起来有四个,其中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新动能,如果这个动能要是释放出来,足以使中国经济以7%到8%的增长速度保持到2030年。

郑新立表示,当前,我们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也需要通过结构的转换来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这种结构转换如果没有改革,是很难实现的。当前通过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概括起来有四个。

第一,就是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制度,释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潜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过去我们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原因在于,城市这一块所有的要素都已经市场化了,而农村这一块它的要素是半市场化,或者是还没有市场化。所以生产要素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由农村流向城市,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等。城乡市场是一个单向流动的市场,城市的资本、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流不进农村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当前如果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就是赋予农民承包地的使用权,以及宅基地的使用权,还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也就是他们的物权允许它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能激发农村巨大的动能。如果以“三块地”为质押,翘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在“十三五”期间翘动20万亿,投入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城乡面貌就能迅速地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就会迅速地改变,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转换,就是要通过投资体制的转型,实行PPP的投资模式,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包括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城市的市政、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信息等等。这些公共产品现在是短缺,短缺的原因是投资资金长期短缺,长期靠财政投入,财政又没那么多的钱。通过PPP模式,把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引入到这些领域,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

第三,继续深化税制改革,通过营改增继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第三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一定发展的空间。

第四,就是要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激发创新的活力,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要素结构的调整,使我们经济增长从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郑新立指出,这四大动能,城乡一体化是最大的新动能。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同志讲,如果这个动能要是释放出来,足以使中国经济以7%到8%的增长速度保持到2030年。这是长远的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改革。

郑新立表示,就短期来看,在宏观调控上,要把握好三个辩证关系,第一就是要处理好近期和长期的关系。近期它的调控主要是靠需求的调控,使需求保持一定的强度,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持续的、均衡的拉动力量。长期靠结构的调整,近期调控是靠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主要靠财政政策。所以要处理好近期和长期的关系。

第二,宏观调控要把握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的供给是无效供给,没有供给的需求是空想,是望梅止渴。所以这两个问题是不能分离开的,要处理好这样一对矛盾,需要增加供给我就增加供给,需要扩大需求我就扩大需求。

第三,处理好外需和内需的关系。建设“一带一路”很重要,但是它需要循序渐进,项目要经过充分的论证,要经过认真的可行性研究。而且在近期,在国内增长低迷的情况下,应当把更多的投资和银行贷款引导到结构调整和需要的方向上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