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看上去都一样,但在村干部眼中,一个村中的农民有非常清晰的分层,而在一般人眼中,最多也只能分出村干部、农民与贫困户三种,更多的人连这三种也未必分得出来。
人因性格、教育、环境、基因、勤奋等不同,一定会分三六九等。人不分三六九,社会就不会有进步。现在一些所谓的按需分配理论,那只是愿望,只是梦想,有些是完全违背人性与自然规律的。
做乡村工作,一定要细分农民人群,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农村问题多,非得要找到一把打开一扇门的钥匙。找到这把钥匙有三种方法:一是依靠村干部,二是自己静心体会,三是自己很了解乡村。第一种方法最省事也最靠谱。
影响乡村的六大群体
一类是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个人群可能已经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只是颐养天年。但是,他们是村里绝对的真理标准,也是村干部最可靠的协助者。
二类是村干部。这个群近几年有点复杂,因为乡村民主选举,让这个权利层变得不再稳定。不过中国普遍的村落依旧保持了这个群的纯洁度,相对来说沿海与局部富裕地区显得纯度不够,层面较乱,这个层面不稳定,村庄就一定会乱。这个群我称为村里的核心人群,他们可能没有钱,也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人品和道德,这是中国乡村的核心。
三类是精英人群。这个人群是村中最活跃的人群,他们大多有文化,有技术,有的见过世面,是村中比较时尚的人,也是村中的文化人。他们常常与核心人群走不到一起,又在群众中颇有影响,不过这个人群常常让村干部心烦,但掀不了大浪,村里的老者对他们有威慑作用。
四类是宗族的力量。乡村大多是一个姓或者几个姓,一个村同宗同族较多,所以在村里宗族力量是不能小视的,很多村基本是宗族在主持村中的事务。这里的关系极为复杂,不少村里的老者也是大姓,村的干部就是由姓氏最多的户选出来的,所以家族力量常常与村干部、老者是同类的,如果不是就难办。可是也有完全不是同宗同族的人担任村干部,也依然能胜任,那这个人就是以品德,以孝道来取得全村人的认同。
五类是普通村民,这个群比例很大,约占六大人群的76%以上,他们大多没有坚定的主意,随意性极大。在随意中分成三类,一是谁公平,谁品德好,他们跟随谁;二是姓氏家族是他们跟随的重要因素;三是谁的权利大,谁的影响大他们跟谁。乡村工作村干部需要得到这个群体的认同,也在力争取得这个群体的认同,村干部最怕在这个群体中留下不好的口碑。
六类是贫困人群。这个人群是整个村,乃至全镇的敏感人群,约占全村的3-5%左右,这个人群也是最难做乡村工作的人群,人不多影响极大。此类人群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绝对贫困,他们约占这个人群30%,主要是天生智障,他们大都是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由民政系统负责养老与就医。第二个层面是天灾人祸,这个比例约在28%左右,这个人群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由车祸、疾病、意外事故、刑事、火灾与地震等造成。在乡村一旦农民家庭遇到这样的事故,基本就成为贫困户。第三个层面约42%,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大多娶不起老婆。这里又细分两类,一是老实巴交的人,二是品德不好,这些人到了45岁以上就渐渐失去了依靠,也很难融入村庄的另五类人群。自身的自卑与孤独感, 也让他们远离村民,远离亲戚,在乡村不结婚,更多的是被大家同情的人群。在乡村只要被大家同情,认为是可怜的人群,就界定为弱势群体。
理性分层
中国乡村是城市人陌生的社会,乡村人群又是一个既心齐又分散的社会,对外(村以外)他们是一家人,他们不分层面,不分贵贱,对待村内,他们的层面与贵贱又分得极为细致。他们贵与道同类,贱与品同行。
现实中道德是他们的标准,法律是他们的底线。道德与法律是他们分为六大类的分水岭,也是贫与富的分界线。 乡村工作一定要分辨三六九等,如果是串门与旅游就没有任何关系。
乡村是人治社会,是道德自治,很多事不可能以法律来断定,而是以人情、感情、村规、祠规来判断对与错。 这个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三六九等,说公平与公正那只是理论上的,是理想中的,现实一定要分。分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分是为了满足理想,中国听起来没有西方的法律公平公正,可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法律永远有漏洞,信仰与现实保持着较远的距离。而东方文明中,因分三六九等,看似不公平,实质是多样性的分层,更能准确找到他的思想上的补丁。
乡村三大类,十七分层,中国皇帝与村干部以特殊的法律、家谱、宗祠、天神、地狱、伦理孝道编制了一个东方文明之驱,足足走了9000年。
三六九等,天地人群,大千世界,谱宗有形,大国小农,安居示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绿十字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