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开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要讨论如何利用三产融合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及建设友好健康环保新型农业。这条现代化友好农业发展道路,一些国家尤其是日、韩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走过或正在大力发展进程中,因此通过对日韩发展“第六产业”及欧洲国家的代表荷兰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背景、具体做法及保障措施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国家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具有许多共性,这些国家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组织的作用,具有健全的农业培训体系,注重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坚持发展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农业,各国政府都在农业补贴、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及全方位的服务等配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严峻背景下,更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互动,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使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凸显了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1、发展思路
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农业为依托,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技术创新为动力,融合机制为纽带,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三农”强、美、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2、发展框架
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目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阶段,可以从横向、纵向、一体化等方向构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框架。
第1方向:水平多样化。农业作为加工的原材料,需要多种多样的农产品生产,过去地区农业生产趋向是规模的经济性,但是这种趋向有单一化的价值倾向,因此,单一品种的主产地应向地区性多元化的综合农业转换。
第2方向:垂直多样化。由生产者或生产者集团主导,从生产向加工、销售的商业化领域扩展,因此,进入农业和农村的附加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可以回避气象灾害或价格变动等由生产部门引发的损失,从而达到全产业融合。
第3方向: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单独由农业生产者来开发新商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或地区品牌等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新产品开发时,通过将掌握高技术的食品制造企业、具有有利销售网的流通企业、零售企业等结成连带关系,克服这种局限便是农工商一体化。
鉴于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以及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阶段,未来可以从水平多样化和垂直多样化角度优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
3、政策建议
①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②加快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③加快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
④加快三产融合主体的培育;
⑤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政策体系的构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第五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论文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