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廖志明:古村为何越保越空,越保越少

[ 作者:廖志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录入:王惠敏 ]

古村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与变迁。湖南的古村资源丰富,列居全国第二,是全国文化遗产大省,在已认定的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有91个,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70个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中湖南有28个,占全国十分之一强。2016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名单中湖南有16个。

    古村落保护一直以来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全面建设中,政府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使古村落逐渐呈现世人面前,但随社会各界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进入古村落进行实地调研与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不论是国保还是省保单位保护的表面化,形式化,虎头蛇尾。许多古村遗产都在保护的名义下逐渐凋败垮塌,越来越多的古村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何况造血,开发与保护、产权与去留、管理和监督、生活和商业、诸多问题都让古村难以延续。在城市看古村它是块宝,在乡村看古村它是块铁,在断断续续的除锈中消失。古村保护为何越保越空?越保越少?以下值得大家思考。

1)责任比资金更重要

    在古村调研中,不论从政府还是当地百姓对古村保护的责任意识谈薄,基层文保单位力量薄弱,没有话语权,“缺资金”似乎成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向上级申报获得财政支持成为古村唯一保护方式之一,一部分古村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希望是通过旅游开发收取门票的形式达到自我造血目的,但并不成功,旅游公司或地方政府并未对古村承担保护的责任,只是将古村作为一种商业牟利的手段,古村依旧破败,当地政府视古村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也不愿承担保护的责任。任其凋败或过度开发,因此责任比资金更重要。

2)“一户一宅”使古村逐渐变为空心村

    湖南的许多古村落,一直延续着“一宅多户”的集体居住方式,在永兴的官厅古宅在人民公社时期居住人数多达三四百人,共居住几十户人家,还有许多古村随着人口的增加,村民都按一户一宅的政策选择在古村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房,只有部分老人留守古村,但一宅多户的产权并没消除,政府在对空心村改造实施中一般采取拆除或腾笼换鸟的方式,但都因权属纠纷,成效甚微,阻力很大,在保护开发与土地流转的选择上左右为难,古村也逐渐变为老人留守的空心村。

3)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化使古村越保越空

    古村与其它乡村一样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更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弃村离乡涌向城市。古村随处可见的是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古村的经济结构也随着劳动力的流失基本靠外出打工支撑着每个家庭,在许多国保与省保的古村中拆宅建房与弃宅新建的乡村建设方式直接将古村遗弃摧毁,许多古宅因长年失修逐渐倒塌消失。由于百姓盲目攀比建房。宁可借钱负债建新房,一栋比一栋大,一栋比一栋高。许多楼房密集地包围着古村,严重破坏了古村的格局与风水,使古村逐渐沦为无人进入的死村,越保越空。

4)文物民间自由交易诱导人为破坏古村。

    由于国家放宽民间文物市场的自由交易与各用地鉴宝活动的推出,让文物商贩盯上了古村资源,许多古村早在十年前或更早由于疏于保护与管理,大量的石雕、木雕、牌匾,石碑、石像,古家具以及民居的家谱都流入文物市场,被商人收购一空,多数国保与省保单位几乎保留的古村只是一付空架子而已,许多古宅、古祠、家庙经常被盗。在郴州苏仙岭一个古村甚至夜间偷盗分子挖墙角盗取护墙汉白玉石雕,惊醒百姓的奇闻怪事,也不乏百姓自拆宅院变买遗产,从中获利。从郴州,永州,怀化,衡阳,湘西等地区的古村基本找不到原有的文化印记,越贫困的地方越严重,唯利是图的文物市场是破坏古村的根源之一。

5)财政贫乏使古村严重贫血

    近几年来国家对古村保护扶持资金都是逐年增加,也为未申报的古村提供了输血的途径,但真正落到古村保护的资金通过层层截流,使保护工作力不从心,每个古村的基层组织有苦难言,许多申报成功的国保与省保的古村,在扶持资金到位后,落实到具体保护的资金少之又少,都是对局部进行修缮,当地政府在探索保护的方式中更希望通过市场资本来给古村输血,但根据我们调研的阳山古村,板梁古村,上甘棠村,谈文溪村都并不成功,靠旅游开发不是古村保护的唯一途径,更应该从观念上引导百姓自觉修复,单一的输血方式,很难自身造血。

6)传统匠人的缺失使古村保护难度加大

    一座古村、一栋古宅在原有的营造建制上是当地众多匠人与百姓共同完成,随着传统手工艺与匠人的消失,使得古村保护与修缮难度加大,成本过高,许多古村保护在政府与百姓眼中都是“豆腐盘出了肉价钱”低估了保护的价值,而助长了拆旧建新的心态,在许多古村百姓宁肯花百万新建家庙,也不愿花二三十万去修缮古祠,政府也宁肯花几百万修广场,也不愿修缮古宅大院,那些从外表看不见、摸不着,不够气派的思想在政府与百姓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了解古宅修缮保护的过程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原来修缮古祠家庙至少要十个工种的匠人(包括木匠、木雕、粉刷、油彩,祭祀、风水,泥瓦,上梁,石雕,水道等),而现在建新家祠家庙,由于找不到这些匠人,许多古村虽然通过旅游开发进行保护活化,但修缮工作断章取义与当地文化风格极不统一,甚至把湘西的屋脊用在湘南的古村修复上,完全背离了保护的原则,因此保护的难度与成本加大。

湖南的古村保护该如何进行?古村活化怎样避免过度开发?古村复兴该走一条什么路?都集中到政府与原住民的这个焦点上,欢迎关注“湖南古村之友”公众号。

作者简介:廖志明,乡村设计师,湖南古村之友牵头人之一,湖南长沙龙喜博物馆馆长,龙喜乡村学院发起人,长沙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乡村建设实践者,CIID资深会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古村之友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