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魏逍等: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四大发展难题

[ 作者:魏逍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1 录入:王惠敏 ]

——基于全国31个省的252个村3993位农户的调查

    报告要点:村民监督委员会是基层民主监督制度的一大创新,是推动民主监督建设的有效载体。当前,村民监督委员会已经在农村广泛试点,成为独立于“两委”以外的村庄民主监督组织。但在实际运行中,村民监督委员会面临着发展性难题,重点表现为监督主体弱化、监督组织虚置、监督效果不佳、监督机制缺位。为此,我们建议:扩大农民监督主体,增强民主监督能力;优化组织人员结构,增加民主监督内力;拓宽民主监督范围,强化民主监督效力;创新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民主监督动力;夯实监督保障制度,形成民主监督助力。

村民监督委员会是基层民主监督制度的一大创新,是推动民主监督建设的有效载体。但是当前,村民监督委员会在实际的制度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监督作用并未真正发挥。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十年观察”平台,对31个省252个村3993位农民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呈现监督主体弱化、监督组织虚置、监督效果不佳、监督机制缺位的发展性难题。我们建议:扩大农民监督主体,增强民主监督能力;优化组织人员结构,增加民主监督内力;拓宽民主监督范围,强化民主监督效力;创新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民主监督动力;夯实监督保障制度,形成民主监督助力。

一、监督主体弱化,自主监督难发力

(一)监督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主体监督意识不强,形势不容乐观。从其知晓情况来看,64.92%的农民知晓村民监督委员会,不知道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农民占比为35.08%。从其参与情况来看,16.52%的农民愿意成为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表示不愿意的农民占比为83.48%,而真正成为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农民占比仅为9.26%,不足一成。由此,农民民主监督意识淡薄,引发其行动上的迟滞,农民民主监督意识不足成为影响其民主监督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监督能力不高

农民民主监督能力薄弱,还需要在民主监督的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在全国3602个有效样本中,36.20%的农户表示没能力行使民主监督权力,占比最高;25.60%的农户表示没有时间监督,占比次之。由此,农民不愿参加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力监督,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村庄监督的工作,从而使其游离在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大门之外。

(三)监督动力不足

农民天生是自身利益的最佳裁判者,由于缺乏效能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农民参加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动力不足。从全国范围来看,57.60%的农民认为村民监督作用一般或不大,27.50%的农户认为村民监督作用较大,认为村民监督作用很大的农户仅占14.90%。可见,村民对村民监督作用的评价并不高,超过五成的样本农户认为村民监督作用不太明显,农民的民主监督效能感较低。有些农民受“唯经济”观念的影响,对民主监督抱有冷漠心理,而在其监督效能感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更是缺乏参与村庄民主监督的动力,沦为“民主监督盲族”。

二、监督组织虚置,自主监督难落地

(一)人员结构欠佳,组织缺乏活力

合理的人员结构是村民监督委员会发挥监督作用的必要条件。目前,村民监督委员会在成员年龄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在全国3732个有效样本中,村监会成员超过五成年龄在50岁以上,50至59岁农民是理财小组或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占比为32.81%,60岁以上的农民中有26.15%是民主监督组织中的一员,而49岁以下的农民是村监会成员的比重不足四成。可见,村监会人员结构不合理,成员年龄普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责的履行。

(二)村庄干部兼任,组织缺乏独立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村干部兼任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现象,容易使其成为村委会的附属品,严重限制其独立性。调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30.17%的村庄管理者表示是民主监督机构成员,而其他职业农民如务农、务工、乡村教师、个体户和私营业主,是民主监督机构成员的占比均不足一成。可见,村监会成员主要由村庄管理者、村干部兼任,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独立性亟需强化,使其成为监督权独立的“村三委”,保证村监会健康有序地运行。

三、监督效果不佳,自主监督难激发

(一)监督内容单一,以村务公开为主

一方面,从民主监督活动开展来看,以村务公开为主。2012年,开展村务公开的占比为97.58%,落实情况明显优于其他民主监督活动。另一方面,从民主监督活动的次数来看,2012年村务公开的平均次数5.52,明显高于其他民主监督活动的开展次数。由此,村民监督委员会更多地通过村务公开来履行监督职能,监督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被监督对象手中,同时村务公开是一种事后监督,缺少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使得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监督程序不完善,监督意见采纳少

农民监督意见的采纳程度直接受制于村监会的监督程序。在全国1621个有效样本中,17.89%的农民表示提出的意见均未被采纳,表示部分意见被采纳的农民为74.15%,不足一成的农民表示提出的意见均被采纳。由此,农民监督意见的采纳度较低,农民的效能感无法得到实际满足。同时,采纳意见是一种事中监督,监督程序还不够完善,降低了农民的监督效能感。

四、监督机制缺位,自主监督难凸显

(一)监督反馈机制缺位

农民提出质疑的回复率是衡量民主监督反馈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国319个有效样本中,农民参与监督组织过程中,其提出质疑的回复率不足六成。其中,表示提出的质疑得到回复的农民为52.35%,33.54%的农民表示质疑没有得到回复,14.11%的农民认为有没有回复一个样。由此,农民提出的质疑未得到村监会及时回应,监督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监督制衡机制缺位

民主评议会议是农民对村民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的重要活动形式与机制。农民参与民主评议会议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其对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约束与制衡。在全国2624个有效样本中,50.53%农民表示没有参加过民主评议会议,不清楚民主评议会议的农民有16.46%,也就是全国近七成的农民未参加过民主评议会议。可见,制衡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渠道单一,局限在参加民主评议会议的监督方式中。同时,村民并未在民主评议制度中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制衡机制亟需完善。

五、进一步推动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发展

(一)扩大农民监督主体,增强民主监督能力

一要努力构建农民参与村庄民主监督氛围。充分利用村庄资源,如村务公开栏、村庄广播、村庄宣传单向农民传播民主监督的信息。二要努力加强农民能力培训。重点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积极的参与意识带动村民监督委员会发展。重点加强广大农民及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监督业务知识、监督业务能力、现代科技知识培训,提升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体监督能力。三要努力培养村干部的监督意识。突出抓好村干部的政策教育学习,培养民主管理能力,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动员农民参与监督的主要力量。

(二)优化组织人员结构,增加民主监督内力

第一,优化数量结构。根据村庄民主监督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数量,调整村监会成员人数与村干部人数比例,做到人员配置的层次性。第二,优化年龄结构。主要是对参加竞选候选人的年龄进行合理规定,尽量吸收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中青年村民,为村民监督委员会输入新鲜血液。第三,优化学历结构。主要对村民监督委员成员的学历做出要求,吸纳学历较高的农民进入组织,为村民监督委员会增加民主监督的内力。

(三)拓宽民主监督范围,强化民主监督效力

首先,明确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主要承担议事、监督、理财和协调的义务,保障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知情权、参与权、质询权、否决权,切实加快履行村庄民主监督的步伐。其次,强化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全程监督。加强对村务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可在事前列席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议,事中监督各项事务,提出质疑或意见,事后反馈报告,对村民代表大会做出监督报告。最后,保障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全面监督。改变村民监督委员会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为主要监督职责的传统局面,扩大监督范围,拓宽监督职能,从局部监督转变为全面监督。

(四)创新民主监督机制,保证民主监督动力

一要优化监督反馈制度。必须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体意见、建议的收集,迅速对质疑农民群众做出反馈回复;必须创新收集、反馈意见的方法与形式,可以设立热线电话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通过文件、会议、公开栏等方式向质疑农民反馈信息。二要建立外部监督制度。着重发挥乡镇政府的监督作用,将协助村民监督委员会运行纳入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责中来;着重发挥乡镇纪委的监督作用,将村民监督委员会纳入乡镇纪委管理之下,确保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独立地位。

(五)夯实监督保障制度,形成民主监督助力

第一,确保经费保障。政府应该为村监会的运行提供经费支持,包括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工资补贴、维持机构日常运转的工作经费、活动经费、罢免经费等。其中,尤其应该重视保障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工资权益。第二,确保硬件保障。可以为村民监督委员会建立专门的办公场所,提供相关的办公用品,为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第三,确保奖励保障。建立健全村民监督委员会绩效机制,严格村监会工作绩效考核,合理运用村民监督委员会考核结果。可以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监委会成员相应的奖惩,对履行监督到位的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对履行监督不到位的建议村民代表大会罢免或调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研究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