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覃正爱:从更加宏观的高度来认识现代农庄

[ 作者:覃正爱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5 录入:吴玲香 ]

近几年来,乡村休闲旅游受到特别重视,经过多年有力推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乡村休闲旅游的基本载体就是现代农庄。如何认识现代农庄就成为发展湖南乡村休闲旅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什么是现代农庄呢?我认为,我们要站在更加宏观的高度来认识现代农庄。

首先,现代农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三农问题之所以存在,就与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缺乏规模、资金与人才、产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直接相关,因此,现代农庄必须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农业为目标,吸引城市资金、管理人才下乡,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管理,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收益最大化,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推动农业发展,以求真正达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这里涉及的最大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也就是说有6.5亿人口居住在城镇,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土地闲置问题相当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危险,只有改革土地制度,发展现代农庄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言之,发展现代农庄是土地改革的必然产物,在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几十年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土地流转、推行股田制等是现代农庄的一个基本政策与制度构架。

其次,现代农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想形态。现代农庄的建设将大大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具体体现。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要靠产业发展来支撑,产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效益的源泉,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是后劲的依托。现代农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村容村貌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增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现代农庄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再次,现代农庄是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载体。可以这样说,现代农庄基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背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采用生态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以家庭或涉农企业为单元,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达到生产有特色、生活有保障、环境有景观、经营有效益的目标而组建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这就意味着现代农庄不是现代版的桃花源,而是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进农业大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基地。

第四,现代农庄是投资商和人民群众的真正乐园。通过政府对农业的招商引资和对农业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资金的鼓励,让投资商对农业项目有着更加浓厚的投资兴趣,让农业项目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朝阳产业,投资建设现代农庄无疑是最佳选择。只有投资商感兴趣了,现代农庄的建设与经营才会有根基也才有后劲。同时,现代农庄的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消遣、娱乐的场所,提供了居民参与活动、锻炼身体的机会,所以必将成为城镇居民的人间乐园。

第五,现代农庄是新时期众多人才的广阔舞台。现代农庄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它是以农业项目及农业产品为依托的一种新型的休闲观光农业,给农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为更多对休闲观光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打造一个展示自己价值的最佳平台。因为休闲观光农业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同样需要人才的支撑。

由此可见,现代农庄绝不是古代的封闭的割据的地主庄园,更不是黑恶势力洗钱和为非作歹的场所,而是现代的开放的生态的人民乐园。发展现代农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提高庄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而且要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仅要求每个农庄有开放的形态,而且要求各个庄园之间组成庄园联盟。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现代农庄,更不能忽略现代农庄,要把现代农庄当作新时期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加以呵护,解决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模式单一、风格雷同、封闭保守、规模偏小、管理服务不够规范等问题与困难,防止黑恶势力渗入形成新的封建割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现代农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或许这是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大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论道湖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