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蒋惠园关于“农村公路发展应更注重质量”的提案,提案指出,当前农村公路存在着宽度不够、交通服务水平低、工程质量缺监督等问题。蒋惠园委员建议,应分期分批地将3.5米宽的村道拓宽到4.5米。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可将部分路段加宽,必要时增设错车台,有公交车、校车通行的地方更要注重增加宽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小康,而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把农村公路建设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是建设农村小康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村村通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民摆脱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
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农村车辆以及出行交通量在大幅增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乡村休闲娱乐,原本够用的农村公路开始变得“捉襟见肘”起来。路太窄,车太多,堵车已不是城市的专利。2016年春节期间,各地乡村公路会车难、常堵车的报道频见报端。此外,乡村公路路面结构级别过低、道路标识牌、警示牌设置不足、公路管护维修缺乏导致隐患增多,事故频发,又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农村小康梦,离不开乡村公路的“提档升级”。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这些有利信号不仅为乡村公路“提档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撑,也为乡村公路“提档升级”指明了方向。
乡村公路“提档升级”,重点是要解决好当前农村公路存在着宽度不够、交通服务水平低、工程质量缺监督等问题,不仅要让群众“走得了”更要“走得便捷、走得舒适、走得平安”。乡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建设任务繁重,公益性强,情况复杂。实现乡村公里“提档升级”,离不开政府主导,更需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各地农村自然条件、村庄布点、新农村建设进程不同以及地方财力差异,稳步推进。同时要建养并重,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让乡村公路“寿命更长”,更好地托起农村的小康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