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可见,稳定脱贫是指在预定期限内不仅完成脱贫数量、质量目标,而且要建立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实现稳定脱贫。脱贫攻坚解决的是多维绝对贫困问题,针对各方面的致贫原因精准采取对策,这决定了稳定脱贫的对策也必然是综合性、立体式、可持续的。
严把贫困退出关,这是稳定脱贫的前提。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这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必须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这就需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上下共同努力解决。要把握保障标准,各地可以在国家基本标准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细化实化标准。要宣传政策标准,合理引导预期。要统筹整合资源,减少和简化项目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尽快基本解决突出问题。
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这是稳定脱贫的基础。要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探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对贫困人口、脱贫人口、边缘人口等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同时,加强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重视脱贫攻坚风险的防范,这是稳定脱贫的支撑。要防范完不成任务和脱贫质量不高的政治风险。特别是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摸清底数,强化政策措施,补齐短板弱项。要防范工作中的风险。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就业不足、稳定性差、社会融入差等问题解决不好带来的社会风险;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出现呆账坏账以及光伏扶贫建设质量不高、运维滞后、套取冒领国家补助资金等经济风险。要防范由于各种政策的叠加不劳动比劳动享受的政策还多,形成“养懒汉”而导致的道德风险。要防范资产流失的管理风险。脱贫攻坚期间,大量扶贫资金投入,大批扶贫项目建设,形成巨量存量资产,需要以县为单位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有效监管,防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这些资产在稳定脱贫、促进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制度建设,防范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风险。防止脱贫摘帽后工作松劲懈怠,这是稳定脱贫的保障。至今已有430多个贫困县实现摘帽。从实践和历史经验看,一些摘帽县在摘帽以后出现松劲懈怠,如有的撤摊子、歇歇脚,有的转移重心、更换频道,这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解决。
最主要的是要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保持脱贫攻坚期内政策稳定,贫困村退出后驻村工作队继续开展帮扶,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夯实稳定脱贫的基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