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学书: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

[ 作者:王学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27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实现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的便利”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实现“吃得饱”经历了艰苦的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是新时代粮食安全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粮食工作,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粮食播种面积由 1978 年的 12058. 7万公顷减少到 2017年的 11222万公顷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水平迅速提高,亩产先后跨越了 200 公斤和 300 公斤,2017年达到367公斤,总产量由 30000 万吨相继登上了 35000 万吨、40000 万吨、45000 万吨和 50000 万吨的台阶, 2013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6000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7年达到6179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70公斤,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 21% 人口的奇迹。不仅做到了温饱有余,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而且正在阔步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为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榜样,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如何昌垂先生指出的:“放眼未来,要保障可持续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明显的发展制约,需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突破自然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维持粮食基本自给;如何与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观念接轨,在保障粮食供给、提高所有家庭粮食获取能力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改善营养结构,使人人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21世纪中国迈向强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根据分析,到2030年,中国人口预计达到峰值,如何养活14亿人口,是中国乃至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关数据显示,2004-2008年,口粮消费数量在2.66亿吨上下徘徊,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由56.5%下降到51.2%,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口粮总需求的增长仍然是必然趋势,预测2020年将达到2.67亿吨,2030年将达到2.75亿吨。(李志强等 《我国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未来需求预测》)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作物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要始终做到基本自给。其中大米、小麦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基本口粮品种,要“绝对”确保,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近年来需求增长最快,应保持基本稳定。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始终坚守好“吃得饱”这条底线。

二、“吃得好”是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总体特征。从总体来看,如何昌垂先生分析指出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饮食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需求将不断提高,实现‘健康的民族和健全的生态’,才是追求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愿景”。从“吃得好”来看,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的63.9%下降了34.6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丰富,城乡居民饮食更加注重营养,主食消费明显减少,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食品消费品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152千克降到2017年的110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17年的155千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20.6千克,禽类由1978年的1.0千克上升到9.7千克,鲜蛋由1978年的3.7千克上升到10.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5.2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19.5千克,禽类由1978年的0.3千克上升到7.9千克,蛋类由1978年的0.8千克上升到8.7千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趋势肯定还会继续发生新的变化。从“好”的外延看,不仅仅是指大米和小麦,也包括玉米、薯类、杂粮等,还包括肉、禽、蛋、奶等由粮食转化的食品,是一个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改善的历史过程。比如,“玉米是‘饲料之王’,我们吃的肉食很大程度上是靠玉米转化来的,饲料玉米占玉米消费的六成”,“土豆、红薯等薯类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食物,是粮食家族中不可缺席的重要成员。土豆既是粮食也是菜,几乎人人爱吃还吃不腻,即便挑食的孩子也喜欢吃土豆。荞麦、莜麦、小米、绿豆等杂粮是主粮的重要补充,是人体膳食平衡的主要食物”。(张云华《读懂中国农业》)这些已经成为人们“吃得好”的重要体现。即就是面粉,我们如果稍作留心就会发现,超市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等级面粉,而且是具有多种用途的专用面粉,这是面粉加工企业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重要体现。从“好”的内涵看,应该属于一个高度复合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满足需求的多样性、营养性、安全性、个体性的要求。多样性,就是满足所有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营养性就是满足人们维持身体健康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安全性就是确保粮食及其相关食物不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或损伤;个体性就是能够满足不同个体合理的喜好和特定的要求。

三、“吃的安全”“吃得健康”是新时代粮食安全的鲜明特征,也是实现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对粮食消费的需求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正如何昌垂先生指出的,跨越单纯追求粮食总量阶段,真正实现国家、地区和家庭各个层面的粮食安全,包括粮食质量、营养安全和食品安全,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但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科学,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在质量要求上更加注重绿色有机、安全营养。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高、容忍度低,对营养健康的期望日益迫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目前在涉及粮食安全领域,仍然存在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根据张云华《读懂中国农业》一书的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超过世界总有量的30%,亩均施用量是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安全上限15公斤/的2倍,而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农业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造成农田环境污染,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耕地土壤生态功能变差,土壤对干旱、重金属污染、养分缺乏等胁迫因子的缓冲作用也会下降。我国亩均农药施用量约为2斤,利用率也仅为35%左右,此外,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则更大。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以及残留农膜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上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造成河流和土壤双重生态安全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受发生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的影响,至今很多消费者仍然对国内农产品安全问题表现出很大的担忧。为了真正实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党和政府已经和正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全力推进。应该继续在扩大思维视野、转变观念认识上,把粮食安全作为涉及生产、流通、储藏、加工、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问题来看待;在法规政策的系统统筹上,既要看到粮食生产领域,也要看到与粮食消费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领域,使之相互贯通、衔接配套;在监管标准的制定上,应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贯穿全产业链的理念,充分考虑关联性、一致性和整体性原则,制定各领域的具体标准,为推进和落实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监管体系的构建和监管措施的落实上,既要高效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监管机构的主导作用,也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共同形成有利于“安全”和“健康”的良好机制。要提高涉及粮食安全领域的准入门槛,不断提升监管技术,完善监管手段,采取最严格、最有力的监管措施,真正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四、“吃的便利”是消费方式转变对新时代粮食安全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在保障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人们对食品消费品种多样化、品质精细化、方式便捷化、服务优质化要求越来越高。网络购物、定制服务、多元融合等多种新型消费模式已经出现。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新的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非常熟练的运用互联网购物,只要一部手机,轻轻滑动手指就可以在诸如淘宝、京东等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尽情遨游,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伴随互联网购物发展而兴起的快递行业,是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事,确实让人们享受了十分便捷的服务。用“美团外卖”,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种美食,在“大众点评”里,可以看各种点评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人们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采用众筹等方式,定制绿色有机农产品已经比较常见了。在规模比较大的超市,有许多加工好的熟食品和半成品供人们选择。还有遍布于城镇大街小巷的食品店,其中一些经营服务好、质量好的品牌食品,开设连锁店或加盟店,为城乡居民提供众多便利的服务。这种新的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向乡村延伸和拓展。过去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农村群众要在家里蒸馒头、擀面条,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已经变成记忆了,被城镇各种专门化加工店所代替,就连日常的食用,商户已经走乡串户的送货上门了。可以说,在这种新的趋势下,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和总结。

(作者系甘肃省粮食局副局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