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思铁:脱贫攻坚必须质量第一

[ 作者:王思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2 录入:吴玲香 ]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早在之前的去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时就强调:“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提高脱贫质量,从当前来说,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举措。

一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这是提高脱贫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扶贫正式提出并实施已经整整四年有余,一些地方“富村富人入围,穷村穷人掉榜”现象依然存在,包括今年下半年开始确认的深度贫困县、村。最近,国家审计署曝出十万余假贫困户被清退的“大数据”仍让人惊愕,这还是审计中被查出和清退了的,还有多少问题尚未被查出仍是个问号;这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必须坚持“回头看”,坚持“有进有出”。精准扶贫是手段,精准脱贫是目标。因为不同程度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痕迹主义干扰,一些地方精确帮扶,仍然不尽人意。只有扶贫扶到点上、服务做到实处,才能抓住人心、获得认可;所以,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同时,精确管理跟上也是重要的一环。总之,提高脱贫质量,首先必须下功夫夯实精准扶贫这个基础。

二是坚决制止形式主义,这是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和根本。抓脱贫质量要人去抓,要时间去做,由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痕迹主义在扶贫领域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猖獗横行,既影响政府形象更使一线扶贫人缺乏应有精力和时间去“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去年10月以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发了4个文件,聚焦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坚决刹住形式主义。如此密集地出台杜绝形式主义文件,也就可以想象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竟然到了何种地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并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不仅要带头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且要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进行坚决斗争”。本月初,中办发文部署反“四风”,明确要求“要坚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层层带动”。扶贫领域形式主义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脚痛先医头,所以,必须要从国务院扶贫办做起,从中央相关部门做起,从各省市区党委、政府做起,以上率下,坚决防止“瞎折腾”,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是强力惩治扶贫腐败,这是提高脱贫质量的条件和保障。一个时期以来,扶贫领域贪污侵占、行贿受贿、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挥霍浪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贪腐“黑手”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严重影响精准扶贫有效推进。近年来扶贫领域发生的腐败问题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痕迹主义交织在一起,不仅导致扶贫资金大量流失,也导致扶贫项目弱化和虚化,严重影响扶贫质量、脱贫质量,更是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针对扶贫领域出现的腐败问题,2016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部署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今年7月3日,全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这些举措加大了扶贫腐败查处力度。但是,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好转。对此,近日中央纪委印发通知,决定从2018年到2020年持续3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这将是提升脱贫质量坚强有力的条件和保障。

要之,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必须确保质量第一。只有“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在落实上下狠劲,在质量上有保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则指日可待。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