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杨帆等:文化泡沫:民间信仰商业化演化路径与危机

[ 作者:杨帆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4 录入:实习编辑 ]

——以西江苗寨“蝴蝶妈妈”信仰为例

编者按:在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全社会开始关注并期待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与繁荣。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固然是好事,然而,在发展中往往出现了稀里糊涂、装模作样的文化泡沫。西江苗寨“蝴蝶妈妈”信仰的商业化行为就属于此类,走民间信仰的过程,求信仰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民间信仰的内在灵魂。这显然违背了文化复兴的初衷,不仅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甚至是对民间文化生态的破坏。信仰是什么?信仰是生活,是精神的支柱,不是花言巧语,更不是舞蹈演艺。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前提,必须要敬重文化。

当前,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无疑是一奇特的文化景观。从南到北,由东向西,许多民族地区都投入了不菲的资金,倾注了不少的热情来推动民间信仰的复兴,以求树立民族形象、彰显民族个性和标举民族精神。眼下,民间信仰场地众多、仪式繁荣、信徒兴旺等现象无不让人欢欣鼓舞。但热闹之余,欣喜之余我们是否应该冷静思考民间信仰的真实处境?民间信仰真的复兴了?这些现象是村民精神层面的心灵活动还是利益驱动下的商业泡影?为了寻找问题答案,调查员于2017年7月, 对西江千户苗寨“蝴蝶妈妈”信仰现状进行了个案调查。调查员采用实地观察、重点访谈等研究方式, 从地方政府及村民的视角切入,了解“蝴蝶妈妈”信仰真实状况和演化动因。

一、“蝴蝶妈妈”:苗人之祖

苗族,长期处在古楚蛮夷之地,对自然环境既依赖又畏惧,在与自然环境的频繁接触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信仰系统。在西江县几个苗族村寨中,村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他们把枫木当作自己的亲属,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正如《苗族古歌》所唱的:“还有枫树干,还有枫树心,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古时老妈妈。”意思是说,枫树干和枫树心生出了“妹榜妹留”。“妹榜妹留”是苗语,翻译成汉语即是“蝴蝶妈妈”,而“蝴蝶妈妈”则是苗族的始祖。当地苗族每隔十三年都会举行一次祭祖仪式。仪式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巫师唱念《妹榜妹留》(《蝶母歌》)。祭祖仪式上,苗人女性都会穿上有蝴蝶图案和蝴蝶扣等神话文化实体的衣服,体现“祈‘蝴蝶妈妈’神祗神力庇护”的心态。除信仰活动之外,“蝴蝶妈妈”与苗人生产生活紧密关联,苗人经常会在枫树下对“蝴蝶妈妈”祈祷,平时也会唱“蝴蝶妈妈”歌,讲述与“蝴蝶妈妈”相关的神话传说,形成了一整套“蝴蝶妈妈”信仰文化。

二、“蝴蝶妈妈”信仰商业化演化路径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这几个苗族村寨经济发展迟缓。早在上世纪末,当地政府就制定“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具体为依托西江建筑优势和民俗风情,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当地政府以“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口号作为宣传,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客数量的激增带来巨大商机,这驱使商人纷至沓来。商人来到千户苗寨后,部分租门面开小店,部分依托当地民族资源成立旅游文化公司。

吴女士是其中一位商人。她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到广州、深圳从事过多种职业。之后,她厌倦了城市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吴女士决定回归乡里,自己创业。吴女士经过在西江实地调研后,准备成立一家旅游文化公司,而为公司取一个响亮而附有文化意义的名字是创业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吴女士构思许久,最终想到了当地最负盛名的“苗人祖先”——“蝴蝶妈妈”。在她眼中,“蝴蝶妈妈”神圣的身份,极高的地位,不但能很好地体现苗族传统文化的品性和特色,其亲切的名称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2008年,她正式创办了“蝴蝶妈妈”旅游文化公司。“蝴蝶妈妈”旅游文化公司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以“蝴蝶妈妈”为主题的商业活动,首先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投资建设了“蝴蝶妈妈”苗文化主题餐厅及“蝴蝶妈妈”苗文化主题酒店,随后在凯里市民族风情园投资了“蝴蝶妈妈”民族文化主题生活馆,筹备中的有“蝴蝶妈妈”苗药SPA体验馆及民族茶坊。2015年,首届世界众筹大会于10月23-26日在贵阳隆重举办,“蝴蝶妈妈”携精心打造的“‘蝴蝶妈妈’苗药养生文化主题酒店”项目,在众筹大赛上崭露头角,倍受媒体及投资者青睐,最终荣获2015世界众筹大会明星项目十强之一。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蝴蝶妈妈”公司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公司之一。调查员发现,除“蝴蝶妈妈”旅游文化公司,当地还有“蝴蝶妈妈”舞台剧、“蝴蝶妈妈”服饰店、“蝴蝶妈妈”饰品店,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商业化运作的“蝴蝶妈妈”,虽然让无数商人的物质欲望从中得到了满足,但日益消弭了“蝴蝶妈妈”的神圣性。调查员向村民询问“蝴蝶妈妈”是什么?许多村民和游客的第一反应是旅游公司,是文化节目,是酒店,是客栈。部分村民虽能解释“蝴蝶妈妈”的信仰身份,但已经不再视其为神,不再进行心灵诉求。可见,村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元素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他们对于“蝴蝶妈妈”信仰的热情与虔诚度在下降,而个体理性精神在滋长。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村民感到焦虑。这个群体以老人及妇女为主,他们长期处于市场的边缘位置,难以适应商业化。他们看着自己崇敬的神灵一步步被商业化吞噬,这使他们感到痛苦。痛苦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给自己的生活寻找价值的支点,他们需要一种新的信仰为自己提供精神寄托和生活支撑。然而,旧有信仰自身力日渐失效或被削弱,新的信仰没有培养起来,他们内心越来越空虚,久而久之,形成程度不一的个体病态心理。

三、总结与建议

纵览当前的“蝴蝶妈妈”信仰复兴,极像商业中的“泡沫”现象。“泡沫”是一化学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堆积,膨胀,繁闹,五颜六色的反光,无声无息的消逝现象。在学术界,泡沫常被用于描述经济的虚假繁荣和价格的虚假上涨,但“泡沫”并不是经济学的专属词汇,一些社会学家用泡沫来形容某些虚幻缥缈、华而不实的社会现象,一些研究文化现象的学者则借用“泡沫”一词属性来形象概况文化景观,杨仪先生将举凡“忙乎、折腾了半天,却对社会进步、对人民大众没有任何功效的文化现象称之为‘泡沫文化’。”当前的“复兴”,其实就是一种泡沫幻象,繁华中所构建起来的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仅有那五颜六色的外在,根本不具备民间信仰的本质。堆积,膨胀,繁闹过后,必然是瞬间爆破,无声无息的消逝。当前,民间信仰“过热”的商业化现象还在持续,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整个民间信仰将会出现更大的危机,不仅失去其信仰本质,无法为村民提供精神寄托和生活支撑,还会隔断村民与民族文化的联系,让民族彻底丧失其源自先祖的文化与品格。当务之急,民间信仰必须脱去商业的外衣,还原信仰的精神本质。

第一,通过专项法律,停止对民间信仰的商业化操控行为。对民间信仰的利用和发掘的确让某些商人物质欲望从中得到了满足,但目前商人通过民间信仰来发展地方经济的做法是十分值得商榷的。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使之消除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它的存在是成为人的精神归宿之本,不能成为了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的工具,不能成为商业化运作的对象。因此,必须制止商人通过民间信仰来发展经济的计划与行为。调查员认为可以构建“民间信仰保护条例”,将商人经济行为纳入规范的调整范畴,并明确商人滥用民间信仰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保障民间信仰的原生性。

第二,尽量不破坏当地特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环境。民间信仰拥有自行的规则,其必须在特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环境中才能存在与发展。而当前,地方政府及商人快速打开了村寨的大门,让更多的人群及信息在当前的环境中流动,“蝴蝶妈妈”信仰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环境瞬间被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所击破。那是否应该还原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环境?调查者认为不太可能,但政府及商人应尽量不干扰“蝴蝶妈妈”信仰自有的环境及空间规律,以保证地方信仰的存在及稳定。

第三,尊重主体,确保民间信仰的内生力。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存活到现在,一定是有着内生的形塑其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诸要素长期磨合所形成的。因此,村民对民间信仰有绝对的主动权,是民间信仰的主体。而当前,政府对民间信仰的操控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普通村民的主体地位,这直接导致民间信仰无内在生命力,仅靠外界的力量才能存活。政府或商人,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和资金外援以支持民间信仰发展,但不能全盘操控。毕竟民间信仰作为民间社会的文化结构部分,其背后应有一个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民间群体组织来支撑,这样才能保证村民在民间信仰中的主体地位不会被侵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