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专题栏目 > 纪念杜润生专栏

文革后,杜润生如何终止高层之争?

[ 作者:周志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2 录入:吴玲香 ]

原题:常说对不起农民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

昨天早晨,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102岁。

杜润生原名杜德,是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对他公认的评价是,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他甚至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农民

农村问题是连着粮食问题的。而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天大的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粮食确实是天大的问题,哪怕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粮食问题也令人十分头痛。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研究的常常就是两个字:粮食。

以至于毛泽东曾经有过如此细致的指示,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而那时在中国的众多票证中,无疑粮票是票中之王。按照年龄、工种、职务核定的粮票,是和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就说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两句顺口溜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也说明了对粮食的重视。

对于现在中国人来说,那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然而,买一个馒头除了钱还要粮票的日子,才过去不到二十几年。很多人不记得了,一直到了1993年,粮票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功臣之一,就是杜润生。

其实,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亿万农民希望过上吃的饱的生活,就希望得到土地。而共产党就是以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吸引了他们投身到革命洪流中。

杜润生是党内农村和土地问题研究和实践的先行者,早在1947年,他就参与领导了土改运动。他从实践中,知道了粮食和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当然也是对于革命的重要。

解放后,杜润生也一直在从事农村和农业工作。

作为这样一个深刻了解农村和农民的人,他当然知道,建国后很多政策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他或是不能说,或是说了以后被批判。无能为力是他的写照。

所以,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农民

1955年,因为对农村合作化心存疑虑,杜润生被毛泽东批评为小脚女人,他被解除了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职务。文革中杜润生成为右派,被说成是解散农业合作社的罪魁祸首。

这个没有冤枉他,到了八十年代,他也是取消人民公社的先行者。

在高层的激烈争论中他提出试一试

我想,说杜老,很多都值得说。但是,这篇短文只能说两点,一是他的改革精神,他的改革精神,正是在他的实践包括遭受打击的实践中酝酿和爆发的。再一点是他对年轻人的提携,这也是和改革精神分不开的,因为年轻人受的束缚少,在推动改革上,可以放得开手脚。

2008年,杜老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获得中国首届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那天我在现场,他那时96岁高龄,说话已经非常困难。我甚至认为,这是他在推行农村改革中,说的话太多了,以至于那一刻无语。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杜老执笔起草的,这个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正式确立其合法性。在此之前,高层争论激烈异常。

一位亲历者回忆,文革虽已结束,路线斗争惯性仍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调和余地。在这种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说了太多说服解释澄清的话,最后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干到户

这倒是同时得到了两派的应允,很快证明成效显著。中央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包干到户从此呈燎原之势。

事后有人总结,正是农民的闯一闯,杜润生的试一试和邓小平的看一看,促成了这个伟大的变革。

提携年轻人,让改革精神代代相传

为了推动改革,杜老大胆使用年轻人。当年的改革风云人物翁永曦曾经对我讲过这样一段亲身经历:那时他在《农民日报》工作,社里派他给杜老送文件,那时他是三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文件送达后,杜老和他聊天,其中一个问题是农村改革的关键是什么?翁永曦的答复是,给农民看得到的好处。

两周以后,一纸调令把翁永曦调到了杜老麾下。

到任不久,杜老就跟他讲中央考虑未来十年向农村投入1500亿的计划,让他拿出方案。“1500亿这样一大笔钱,没有用局长,也没有用处长,落在了年轻人的头上。

几天以后,总理办公室又把翁永曦、王岐山等四个年轻人招到中南海紫光阁,总理和副总理一起听他们的改革设想。老翁告诉我,当时总理说了一句话,这个屋子里,没有来过30岁以下的人开会。

过了一年,杜老把翁永曦叫到办公室谈话,告诉他,中央已经批准他担任农研室副主任了,从一个一般干部,一跃成为副部级干部,也就是那个改革的年代,也就是杜润生的魄力。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记得当年他在农研室的一个细节:有一年文件通过程序后,杜老派他去国务院印刷厂做最后的校订。他自知责任重大,工作很仔细。文件付印时,他突然意识到,这份党内文件印出后,自己是不可以过目的--文件只传达到县团级,而他甚至不是党员。

有一次,杜润生带一些年轻人到中南海汇报粮食问题,拿出数字模型证明一个方案时,胡耀邦提出反驳,一个年轻人脱口而出:你们中央想什么呢?我们提的数据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出来的,不是拍脑袋。胡耀邦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们慢慢说,我仔细听。走出中南海,年轻人原以为杜润生会批评他们张狂,却听到他嘿嘿乐:我就是要让你们这些小家伙为我们这些老家伙投石问路。

年轻人跟着这样的领导,能不发挥出百分之百的干劲吗?

杜老走了,走完了102年的人生旅程。很多人追思他,也在担心老一辈改革者一个个离去,改革会不会中断。我看不会!杜老走了,精神还在,他带出来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中流砥柱,精神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但是,这样一个既有改革精神,又能够不拘一格提携年轻人的长者,确实是上天对于中国的恩赐,可遇而不可求。

2015.10.10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周说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