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为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事关农产品质量也事关化解三农问题

[ 作者:田庆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2 录入:吴玲香 ]

“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发展不发展,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的问题。解决农业发展,不仅要讲数量,更重要的要讲农产品质量是不是安全,然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与否,主要取决于土地是否污染,江河水域是否污染和农化产品投入多少。面对“三农”的焦点问题,就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说明了农民收入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仅对环境美提出了要求,也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出了要求。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治理方法,而是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也是破解“三农”问题。

最近向众传媒通过深入调查,解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就要着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使之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问题。

一方面要开展农地质量提升,一方面要加强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为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降低化肥、农药以及农用产品的使用率,解决好养殖业、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提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广泛宣传,深化认识。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农业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防治参与意识。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讲授科学的施肥、病虫科学防治知识等,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加大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把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检测和群体个体的行为纳入监督体系。

二要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监测防控体系,力求有章可循,便于操作。立足构建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把建立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环评监测与日常归档登记管理纳入监控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体系中农业环境监测检测的参与机制,把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和

有机肥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和生产、销售、使用纳入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切实有效地加强“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与农业环境污染监管指标相结合的制度体系,防止唱独角戏。

三要规划控制,科学防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同时,要把水域和废弃物处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农村环境建设规划中。严格规模养殖业的布局规划和污染处理办法,在考虑环境的容纳度,土壤的净化能力的同时,从严加强养殖业造成的污染的监管。加大农业生产集中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控和防治,以便控制农作物种植中造成的污染。

四要加大种植业方面的药效监管。一方面要积极推广以重视农家肥为主体的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化产品,尽可能地研发和推广高效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其次就是结合土地质量提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开发,减少秸秆的焚烧和随意堆放带来的污染,尽可能地开发成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五要将畜禽养殖业纳入日常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杜绝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现象。积极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场,引进清洁的养殖技术,实现畜禽养殖废物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

向众传媒梳理发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政策比较分散。因此要着眼“三农”问题,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为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综合管理力度,大好“组合拳”。结合土地质量提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向众传媒2017-06-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