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两会上,“城归”成为被广泛提及的高频词。所谓城归一族,是指带着城市里获得的资金、技术、资源、视野及人脉回到农村,自行创业的人群,他们的回归或许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大力量。城归浪潮的澎湃,在农村供给侧改革、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也开始了一场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力变革。城归一族的壮大,或可更新农村人才结构,推动农村变革。
“城归”有国家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的潮流,让不少农村人走出乡村,跟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入外出务工的大军。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比邻香港的优势地理位置加之政策性的倾向,让深圳迎来大量“农民工”,他们在深圳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一栋栋高楼大厦,而在别的沿海大城市,亦有同样经历和过程。
随着一线城市人口的饱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愈加迫切,自2015年以来,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多项文件。《意见》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金”方面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等税费减免、降低失业保险率、降低创业门槛并加大财政支持和返乡创业金融等福利,缓解“城归”一族返乡创业所出现的因资金不足而走向败落的情况。
除此之外,该《意见》还在登记制度上给予农民鼓励,《意见》表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应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放宽经营范围,并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2015年12月24日中国中央农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提出“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并提出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和农民自身努力的调整,让农村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而这种政策调整恰恰为城归一族提供了创业环境和机会,成为城归族归乡的积极因素。除了大政策背景,迫切促成城归族大片迁徙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高成本的生活压力。
“城归”还需环境转变
城里的街道华灯初上,刚刚下班的洪超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他刚刚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在上海某公司做证券拆借,属于金融行业。城市里长时间的打拼和摸索让他产生了离开上海,回到家乡——福建石狮创业的想法。“我有想过回家开店,想过开休闲吧(奶茶店)。”他说,上海消费太高,每个月都透支,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再加上升职空间有限,所以才考虑回乡。
洪超奇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阐述自己由城返乡的真实原因,也吐露了他对自己归乡创业的心声。他认为现在石狮经济比较萧条,经过调查发现农村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所以把握不大。但谈到自己在城市奋斗的经历,洪超奇表现得有些乐观,他表示“毕竟在大城市工作还有基础在,回乡创业确实比较好起步,大城市人多,而小城市的人很少,也比较单纯。”
相较于略悲观的洪超奇,家在福建省泉州市永宁镇的蔡世力对自己回乡创业的想法有十足的把握。他认为自己有绝对的能力和自信回到农村,也有这样的优势归乡创业。对他而言,回到家乡是基于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他说很喜欢故乡的老建筑,想保护这些建筑,于是决定回归故乡开创永宁青年旅舍。已经回到故乡近5年的蔡世力,在永宁镇开了两家青年旅舍,主要与乡村旅游产业相对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阻力来自周围人的不理解吧!而且长期生活在城市,对于农村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处理事情的方式比较生疏,容易出问题。另外,国家的有关政策普及不足,我并不了解目前的政策扶持,也没有受惠于此。”谈及创业阻力,蔡世力提了几点看法。
“近年来,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回平潭开民宿了,光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受访者李女士介绍到。据了解,福建省平潭市原来是贫困地区,2016年10月为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平潭出台《旅游民宿扶持暂行办法》,该办法中提及民宿改造补助、民宿星级奖励及民宿村级补助等鼓励条例,扶持条例中,对民营民宿经营业主有明确的资金奖励,其中改造后的民宿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双人房,每间补助2000元,单人房每间补助1500元;卫生间拼用的双人房每间补助1500元,单人房每间补助1000元;三星级旅游民宿奖励10万元,四星级旅游民宿奖励20万元,五星级旅游民宿30万元。
陈诚是回平潭开民宿大军中的一个。据受访者李女士介绍,陈诚原来在厦门市做互联网工作,在政策的鼓励下,回到家乡平潭开民宿,取名“悠岚涵舍”。“像陈诚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几乎每五六个外出工作的青年人中就有两三个回乡开民宿的,能否拿到补助也不太清楚。”李女士说。另一受访者蔡先生也表示,这样的城归故事很多,典型的也有几个,但绝大部分都是一些不成功的案例,像下宅的葡萄种植园经营,阻力太多。
“城归”需要建立培训机制
“城归”族返乡创业,在农村电商领域发挥的余热着实使农村经济回暖,但在城乡协调发展,城归族陆续回乡创业的背后,城归的困境也渐渐显露。市场垄断、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的现状,加之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心理,让回乡创业的城归一族在市场经济的创业大潮中渐失方向。有学者认为面对城归浪潮带来的系列问题,国家的相关部门应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细化措施,将具体的鼓励资金分发给各符合条件的创业者,降低因资金不足导致创业失败的概率。
一大波“城归”青年,奔向农村,其后续发展如何?该如何规划?又该如何帮扶?“应该建立多层培训机制,一方面整合社会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对具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就业技能等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返乡创办企业所需人员的培训,提供劳务保障,为农村企业输送人力资源。”有些创业者建议。“我还希望政府能给予多一些政策方面的支持,在立法上考虑到新型行业的需要,比如民宿业。”福建省石狮市永宁卫南门七号青年旅舍、永宁青年卫旅舍的老板蔡世力说,他希望自己在回家创业开民宿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不管是资金还是技能。
记者经过随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城归”都希望政府和社会能提供完善的培训服务,避免出现因技术知识不足或“文盲”程度过高导致的尴尬情况。他们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的管理、对技术的掌控以及对人才的储备,而这些知识和才能都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建立的培训机制解决,所以“城归”成功创业的后续,或许应寄希望于培训机制的建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