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对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重农固本一直是重中之重。能否抓好“三农”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016年,我国连续出台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个农业改革领域中长期重磅规划文件,明确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月5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主攻方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春耕、夏耘、秋收,冬的节点开启新的周期。农民又将开始从种到收的辛勤忙碌,百姓的菜篮子也会依旧丰富充裕,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对未知一年的期待与思量。农民关心土地能结出什么,收入能否增加,新家园建设的动向进展;消费者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将如何提升……这一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逐步给出清晰的答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在解析一号文件内容时说,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在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合理配置农业资源。2016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众所周知,目前粮食问题主要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结构性矛盾。
中央明确方针,“十三五”期间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去年已经在主动调节粮食产量,因此没有出现“十三连增”。“今年减产一点儿没事,粮库里还有粮食,只要当有需要的时候,马上能生产出来就行。因此,适时适度的粮食政策改革非常有必要。”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表示,正如米不能代替面,一旦生产的品种结构不是市场所需要的,就会出现这个局面。
“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就没有办法实现节本增效,也很难补短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谈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产,但同时大量谷物还要进口,暴露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人们真正需求的生产不出来,在品质和质量安全上还不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一直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农产品产出量,而对农产品本身质量发力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我们以往在推广先进国家农业科技成果时又相对较为简单直接,而对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作物质量问题却关注不够。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6%以上,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33.3%,化肥有效利用率达到35.2%,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6.6%。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创新显然是重要的突破口。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本报表示,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
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广泛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土地近2.4万亩。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为350万人,但这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现在,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根本途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休闲农业升级,“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农民返乡创业如火如荼……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态、健康等要素的需求明显提升,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推动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发展。农村全新的产业链,让人们看到更精彩更智慧的演绎。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虽然没有扭转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态势,但是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6.7%的增长速度,这与过去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明显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注重解决短期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期累积性矛盾和难题。
我国农业发展确实已经到了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的还不多,迫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调优产品结构;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向挤压,迫切需要节本增效、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业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矛盾。无论是具体农户的生产作业还是企业参与农业规模化生产,都需要在一定的体制机制下完成,良好的体制机制可以为农业生产创造稳定、有利的环境,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在农业体制完善与机制创新中,要素的作用非常突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的农业要素在发挥作用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就是要通过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资源要素更加市场化,充分鼓励农民、企业参与其中。
据本报记者了解到,明年我国将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除了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将迎来更多细化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外,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抵押、担保等权利该如何界定与赋予,也将是改革的重头戏。
核心目标: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幸福,而要达此目的,必须让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2016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不容乐观。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虽然增幅总体仍然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但较往年已经明显放缓,为近十三年来最低。
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解决农民增收、增强农业农村改革活力和发展方式的问题是一系列政策颁布的终极目标。当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达到2.8倍左右,差距仍然巨大。我国存在的6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都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的公共服务不完善,有些地区留守儿童、独守老人等现象比较普遍,并引发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具体而言,未来应不断在以下方面重点着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向记者谈到,要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校正资源错配为方向,以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为原则,“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要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转型为“农业绿色发展补贴”。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要在维护承包户权益和经营者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宜把土地流转收入视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支持,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持续发展问题,尤其不能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侯风云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各农户情况差异性大,在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或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流转成本高,风险大。即使流转成功,农民仍然外出打工。虽然工资收入近年显著提高,但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就业不稳定,加之城市房价奇高,子女教育成本高,使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农民工可以从形式上脱贫,但其生存状态堪忧。不能外出的农民,在缺乏带动时,连形式上脱贫也无法实现。
目前,一些农村或者两极分化,或者共同贫穷,基本不能实现先富带后富。在农村土地完成确权登记后,引导农民将土地入股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党建,培育农村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领农民适应市场机制,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生产现代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使不同类型劳动力基本实现家乡就业;通过增加农村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集体经济发展,扩大公共事业发展,为农村“双创”提供更有利空间。
“我一直期待,有那么一天,当各种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农民可以随意、自豪地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一个农民。’我想,未来的农业是可以制造出这样的农民的:他们生活体面、充满尊严、没有自卑感。”正如陈锡文所言,我们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中央一号文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对于这场影响深远的“三农”领域的深刻变革,我们满怀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科学报》总第1545期1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