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凤凰房产独家对话蓝城集团总裁许峰,倾听全新出发的蓝城梦想。
大蓝城战略全新起航
全力推进小镇建设
许峰及其团队拥有十几年高端项目的操盘经验,是一支历经磨练、经验非常丰富的成熟队伍。同时,他作为2010年绿城建设成立时的创始人之一,更是蓝城事业不断开拓和发展壮大的实践者。
说起蓝城的全新战略,说起蓝城的小镇与梦想,许峰便显得有些激动和澎湃。
“脱胎于绿城的蓝城集团,从2010年开始经历了重资产、轻资产再到小镇三个阶段,2016年是我们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年,也是我们蓝城全新出发的重要起点”。
在许峰的描述下,我们可以勾勒出今后蓝城集团的战略框架:未来蓝城旗下将拥有蓝城小镇、蓝城代建、蓝城农业、蓝城颐养、蓝城健康五大事业版块,打造以平台化、全产业链为特色的美好生活综合服务商。
目前,大蓝城体系拥有68个项目,总建设面积约2500万方,预计可售金额超过2000亿。“明年目标是至少实现50%的增长率”,许峰坦言。
轻资产保持领先优势
“百镇万亿”计划开启
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许峰对蓝城轻资产模式的驾轻就熟。
今年,重组后的蓝城轻装上阵,这个平均年龄为32.55周岁的团队,重新出发,力争在轻资产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当然,对于蓝城来说,未来的主营业务依然是小镇建设。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5-10年里,营造100个具有特色的理想小镇,实现万亿销售额。”今年夏天,蓝城的“百镇万亿”计划浮出水面,这背后源于蓝城对于时代潮流背景的清晰认知。
许峰表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突显了新的机会点。在加快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背景下,蓝城顺应着小镇建设的契机,整合了原有的一些资源和力量,重新集结来做特色小镇的营造和开发。
在蓝城的计划中,小镇可以是农业、颐养、文旅、科创等多种丰富内容复合的生活小镇。比如,在12月份亮相的十大蓝城小镇中,乌镇雅园是颐养为主题的小镇,杭州桃李春风是全龄化的颐乐生活小镇,嵊州越剧小镇是第一个文旅小镇,成都多利桃花源是农业小镇……
接下来,蓝城还将在安吉布局以教育为特色的天使小镇,在绍兴布局以农业、颐养和旅游为一体的杭州湾花田小镇等等。
布局蓝城全产业链生态圈
营造小镇生活服务体系
然而,“百镇万亿”的宏图,并非一蹴而就。在许峰看来,小镇并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需要方方面面来支撑。而蓝城的全产业链系统,将为小镇所有的生活提供配套服务。
除了蓝城颐养、蓝熙健康、蓝城农业等版块外,蓝城全产业链还包括了设计、景观、建筑科技等专业公司,同时重新整合了绿城教育、绿城医院、绿城健康、绿城财富等产业链资源,未来将形成产业生态圈。未来在小镇中引入的产业系统也将成为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这些内容,有的将以蓝城为主导,有的也会借助社会力量来共同打造。
“小镇的房子只是一个躯壳,生活内容才是我们未来小镇生活的核心所在。”为此,蓝城特地成立了生活服务公司和生活建设公司,为设计、规划、有序地营造和管理小镇的生活提供支撑。
蓝城的生活服务,核心内容包含了健康、教育、产业、商业、物业五大服务体系。
在每个小镇里,生活设计委员会将让小镇的家人参与到小镇的建设中来,逐步实现业主自治。
此外,在借鉴了英国等不少成熟小镇的运营经验后,蓝城的小镇里还将设立小镇基金,用于开发过程和后期长达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小镇健康运营。小镇公益基金前期将由开发者提供,后期则可以来源于参观旅游、公益售卖、产业收益、金融收益、社会捐赠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将使用权交于小镇业主。
除此之外,小镇公约、家人服务、社群组织等也都将在蓝城的小镇里得以实现。
作为一名集团管理者,许峰既对未来蓝城小镇力图实现的一幕幕生活画卷充满期待,也对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有着敏锐的触觉。
许峰坦言,目前无论是国际经济大环境还是国内房地产市场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蓝城来说,如何把握时代机会,打造理想的小镇居所,努力向美好生活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将是机遇也是挑战。
宋卫平的“小镇计划”:有梦自有远方
宋卫平:我构思里面的「小镇」,是因为我相信中国后面三十年的城市建设,大面积的开发将会停止,主要就是城市改造、城市更新。对年轻人来讲,这一定是好的选择,因为城市里面所能得到的,所能看到的,再怎么差,哪怕是一个蜗居几个平方米,都比农村要强十倍以上。
在城里呆久的人,已经麻木了,不晓得农村。城市的光芒没有照到农村,年轻人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向往城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留在农村只干农活?几乎没有。长得标标致致的女孩,农村里面还有吗?没有了,到哪里了?都到城里面去了,要么去工厂,要么去洗脚。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城市光芒耀眼,但是乡村和城镇建设,乏善可陈。现在,我们终于有可能利用城市里面所形成的经济能量——它的外溢会形成,可以带动周边城镇和乡村的兴起,这是今后三十年一个最理想的可能。
依靠城市,或许可以找到一种非常巧妙的能量转换。比如说市民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愿意从城里出来。我们的绿城·乌镇雅园,那是一个「上海村」,上海人到那边一个小时,现在构成了里面的一个居住主体。虽然上海有外滩,有静安,但是乌镇雅园里面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它是「小镇计划」的一个实践,一个雏形。
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可以把周边的乡村和农业,用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带动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模样。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和设计,大概会在今明年陆陆续续地推出。但是,现在看到上海外环的地价变成四五万,我就很着急,我怕在上海周边找不到地来做「小镇」了。
我们构想的「小镇」,是一个平方公里要开发建设,然后带动三个平方公里或者是五个平方公里的农业改造,然后做成一个三万人的小镇,构成农业科技在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试图做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和平衡。
上个世纪20年代,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志愿者,那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做过这个事情,一直做到抗战爆发之前。他们想改造农村。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活力,农村被遗忘了。
在很多城市,第一产业农业在其经济比重里面大概只有百分百六点几,无所轻重。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还是讲农业的问题,我相信经过那么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曙光已经出现,中国农村得以改造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凤凰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