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住建部公布了第四批1602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传统村落总数不断增加的同时,通过近几年的呼吁和实质性政策的支持,其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了遏制,政府和社会开始关注并重视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乡村复兴论坛·贵州桐梓站活动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认为,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乡愁和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载体,其硬件载体就体现在传统村落上,传统村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也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观念问题,观念的不到位,使得大量民居处在永久失修状态。目前行业更多的是探讨通过技术路径,让拥有一定美学和舒适度的现代生活硬件设施融入传统民居,适应现代人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但许多村民对此仍不认同,改造因此就很难推广。其次,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旅游。因此,大家发现许多乡村复兴搞来搞去还是回到旅游上,这可能是阶段性现象,随着乡村复兴的成熟,会逐渐拥有更多的可能性。”罗德胤说。
“以往谈乡村,大多从更新的角度来看,但往往在更新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拆掉重建的恶性乡建。现在更多的是谈再生,通过内在的改造用软性思维来活化乡村。”参加这一论坛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举例介绍,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千年古镇嵩口镇,乡村复兴团队在进驻古镇、修复古村建筑时发现,传统的修复工法已经失传。于是,这群规划者与当地村民一起对古迹进行研究,成功地找出了夯土、木工、切石头等古法,并让村民重新掌握了这些老技艺。如今,这支经验丰富的村民施工团队已经走出嵩口镇,参与福建多个古村落的修复。传统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也让村民的生活、收入得到改善。
李永萍认为,乡村复兴要成功,必须仰赖专家团队、活动策展、乡村创客,让新乡民和原住民携手合作,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达到真正的活化和再生。
李永萍以台湾乡村复兴的实践介绍,在台湾地区,政府会编制预算,向行业协会、企业、基金会等购买设计、规划、运营、教育等服务,通常这其中硬件、软件的预算费用比例相当,每投资1块钱的硬件建设,就会投入1块钱的软件服务,包括节庆活动、教育等各方面。通过专业软件设计服务,做好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和公共服务。
在长期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罗德胤发现,在乡村复兴中,创意需要实现点位突破,用试点村做榜样,村级打造小型项目,国家、省级层面应该重视立法、财政、培训、推广,而社会层面要跨行业、多学科地交流,全社会认同遗产价值观,才能实现大范围保护。例如其团队在浙江省松阳县平田村的乡村复兴实践,就是通过“点位思维”提高成功率,让默默无闻的村落出现一批“网红”项目,从而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破局。
“点位思维是一种降低整体成本、分散风险的操作方式,它的特点是单点高成本提高成功率,单点成功后,就有利于改变整体的观念。”罗德胤认为,乡村复兴实际上也是一次次创业的过程,坚持遗产价值、保护遗产是最需要坚守的观念,中产阶级的消费是乡村复兴中的重要教育力量。同时,归宿感和存在感在乡创中越来越重要,乡村创客们通过乡村复兴,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这种态度也让更多人反过来观察自己的生活,重新理解生活的意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化报 2016-12-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