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宜性农业。
“适宜性农业”一词用搜索工具搜了一下,还真没有。说明不是专业术语,那小编在此就和大家通俗的理解了。
适宜性农业首先是作物的生长习性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宜。包括土壤、降水、光照、积温等等,可以最经济的代价和环境压力生产出最优质的同等数量的产品,便于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规模。例如新疆的棉花、河北的鸭梨、河南的小麦、东北的玉米、大豆等。也就是规划中所说的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全国农业十三五规划首提“适宜性农业” 适宜性农业其次是种植的作物种类与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相适宜。延续下来的传统的种植习惯是经过多少代先人的实践总结形成的,是千百年来与当地环境相匹配、相适应的结果。
全国农业十三五规划首提“适宜性农业” 适宜性农业再次是本地特色生态环境和特色作物种类相适宜。大力发展与当地环境相匹配的特色农业、差异性农业,是农业致富的根本。国家这么大,同质化的种类必然竞争激烈,只有充分挖掘本地生态特色和作物种类特色潜力,达到两者的相适宜,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产出最经济的效益。
简单说来,适宜性农业就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在环境的承载力内顺其自然进行农业生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文安农业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