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如今“火”了!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调研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此首提“精准扶贫”思想。三年来,十八洞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扶下,特别突出自力更生,专注精准扶贫,使尽十八般武艺,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人更美了,情更浓了,心更齐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来人学习了。一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何以成为精准扶贫的样板?本报记者多次深入十八洞村,走访农户,聆听党建,察看基地,感受巨变,发现答案就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中。
精准扶贫首要在扶志。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可以有多种,但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根源所在。精神贫困内敛于自卑、自慰、自弃,外化于“等、靠、要”。一个精神缺钙的人是无法自信、自觉、自强的。蒲松龄曾撰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就是志气的重要,历来为世人称颂。十八洞村在扶志上别出心裁,推出了“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办法,从精神层面为村民吃下定心丸,注入强心剂,唤醒了村民的精气神,让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从而变“以前要我干”为“现在我要干”,不失为精准扶贫一剂良方。以前十八洞的人羞于承认自己的“村籍”,现在都抢着表白自己是“十八洞”人,这个变化充分表明了十八洞村人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扶志带来的精神富有。“投入有限,民力无穷”,精神富有是决战决胜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
精准扶贫关键在实效。翻开辞典,“精准”就是“非常准确”的意思,出不得半点偏差,来不得半点虚假。精准扶贫,必须贯穿一个“实”字,就是不搞花架子,“不栽盆景”。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能只留于表面,也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大事、民生要事。十八洞村在扶贫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分类分批”,切切实实做到了“精准”,落实了总书记“不搞特殊化,但不能没变化”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扶贫对象识别上突出“九不评”,扶贫资金安排上不搞“天女散花”,扶贫措施上不搞“大水漫灌”,扶贫工作队员改“驻村”为“住村”。正因为这种“精准滴灌”,十八洞村的扶贫才做到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方,得以立足长远,找准合适产业,激发发展潜力,扎牢致富根基。
精准扶贫要义在创新。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区深处,交通不便,产业缺乏,基础薄弱,扶贫难度可想而知。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山村,当地群众却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敢“吃螃蟹”,善于创新,快速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脱贫之路。在工作队带领下,十八洞村“跳出十八洞村发展十八洞村”,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精准扶贫实现了“个人定制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以猕猴桃、烤烟、蔬菜等为主的种植业,以湘西黄牛、生猪、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以农家乐、红色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等“五大产业”架构已基本搭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是湘西州“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的生动体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在湖南的成功实践。当前,湘西、湖南、甚至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只有像十八洞村一样,才能让精准扶贫结出累累硕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西)团结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