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陕西佳县签署了院地合作框架协议,佳县传统枣园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见过穷的,没见过这么穷的。”科技部第26届扶贫团陕北团团长张国成来佳县后,如此感慨,“这里的贫困几乎是无力改变的,只有枣是唯一富民的门路。”
总人口27.2万人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去年全年的财政总收入只有9000多万,而全县正常运行所需的6个亿,几乎全部来自财政。
2011年,科技部第25届扶贫团陕北团刘耀来到佳县,这个国家贫困县“无力”改变的贫困让他一筹莫展。佳县是纯山区,由于常年缺水、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枣成为当地农民唯一可以换成钱的来源。当来到泥河沟千年枣园时,皮薄、肉厚、个大、核小的油枣让刘耀看到了希望。
经过研究,他发现佳县地处我国北方枣区的黄土高原丘陵枣区,是中国大枣原产中心之一。占地36亩、生长各龄枣树1100余株的泥河沟千年枣园更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株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枣树群落。
如果发掘千年枣树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代表佳县的文化品牌,佳县的红枣产业或许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刘耀开始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积极沟通。随着不断了解,闵庆文对佳县“千年枣园”着了迷,认为基础较好,具备申遗条件。
这些年,闵庆文一直从事着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在中国的实施工作。在农业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迄今为止,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都已申报成功为GIAHS保护试点。全世界16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据了4个。
经过充分沟通与准备,2011年10月,“佳县红枣产业研讨会”召开。来自农业文化遗产评估、民俗、农业经济、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营养、林业与红枣栽培等领域的12位专家一致认为,佳县泥河沟千年枣园属世界罕见,是研究枣树栽培与演化的“活化石”,极具保护价值,经过几千年的栽培选育,已经形成了以佳县油栆和佳县长栆为主的地方特色农业文化系统,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具备生产有机产品的优势。
专家组的意见给佳县政府和刘耀带来了令人振奋的信号。佳县随后将申遗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在刘耀所写的《佳县泥河沟村千年枣树群落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段建议:该片千年枣树群,是人类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完好保护刻不容缓。建议充分挖掘独有的优势资源,全方位、系统地策划、保护、扶持、发展,集成新兴科技、现代营销等手段拉长产业链,形成文化品牌,提升价值链,真正让拥有者和保护者受益。
随着刘耀一年扶贫团工作到期,他将接力棒交到第26届扶贫团陕北团赵鲜东手中。此次与中科院地理所签署院地合作框架协议,佳县的传统枣园系统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科技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