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回归:古村保护与村民生活

[ 作者:张孝德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30 录入:吴玲香 ]

村落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与建设?村落和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926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常亮主持「回归:古村保护与村民生活」论坛,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们集中讨论了这一话题。

张孝德:古村的前世与今生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博导)认为,古村的前世是中华文明密码的携带者,是中华民族信仰圣地,是民族文化生发之根,是耕读礼乐教化之地,是财富经营储藏总部,是归根修养生息之园,是智慧建筑诗意生活之乡,是文明兴盛衰微密码。读懂古村,需要我们有一颗敬畏、感恩之心,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文化思维,不能丢掉乡村的大教育思维与理念,认识到乡村是文化财富、义利财富,在乡村进行智慧的设计,发扬工匠精神,实现文明的持续和永续发展。在今天,张孝德认为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现在出现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消费新趋势,中产阶层成为消费乡村的主体,乡村代表的绿色生活方式将成为稀缺资源,在未来乡村文明建设的新出路是城乡双向流动新型城镇化。张孝德坚信,在未来五年,乡村文明复兴的春天即将到来。

李永萍:古村再生的文创策略

和大陆血脉相承的台湾也面临着工业化破坏乡村的困境,今天在台湾,乡村也在探索乡村「再生」的模式。李永萍(台北市原副市长、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认为,文创是一种策略,可以用文化和创意的力量改变原来的乡村面貌,在改善村民经济条件的同时也能保护村落与在地文化。她分享了来自台湾的优秀案例,台北市的台北文创园区通过引入国际艺术家、背包客等给老房子注入了活力,村民自己也展现了很多创意和活力。福建嵩口镇由台湾的「打开联合」团队操作,大家调研用古法复旧当地的城墙,当地村民有了新的技艺。南投桃米村开发成了生态旅游目的地,而屏东通过植入屏东彩稻生活节,让城市和乡村对话。李永萍认为古村改造必须仰赖专家团队、活动策展、乡村创客、原住民携手合作,透过政府政策扶植与财政引导,这才能达到真正的活化与再生。

常德军:齐鲁八号风情路之泰山和居

2013年开始,常德军(山东泰山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开始做旅游规划,他发现之前很多规划只注重山水,不注重人和文化,常德军提出规划需要「山水为根,文化为魂,人为本」。在规划齐鲁八号风情路时,常德军发现当地原始风貌和当地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在这里他不仅希望把齐鲁八号风情路打造成山东第一条乡村旅游风景带,还打造了「泰山和居」这座民宿。常德军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儒家文化实践基地。

孙庆忠:集体记忆与乡村复育

陕北泥河沟村是陕北一个贫困的村落,这里有1300多年的枣树,枣树维持全村的生计,但是自然和人文景观并没有转换成当地发展的资源。2014年,这里的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名声鹊起。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开始思考,能否从乡土文化入手,探索出一条通往乡村活化的有效路径。他希望寻找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唤醒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让村民参与保护行动,成为农业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他的工作从老人开始、从老物件入手,寻找背后的故事,举办泥河沟大讲堂等活动,发现村民的内聚力,让乡村有魂灵地成长,成为有记忆的乡村。「社区感回归,正是村落凝聚和乡创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孙庆忠说。他欢迎同行者来到这里,看一看泥河沟村的实践。

陈国忠:古村旅游与乡村秩序重构

陈国忠(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认为,乡村建设关系社会稳定和中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然而乡村保护面临着困惑。体制的政策性保护缺乏有效的机制支撑,面对非农化经济趋势,乡村失去了村落的经济内生性动力和基本自组织能力,而单纯的技术性保护导致了村落整体的肢解和空间的破碎。如何让乡村更好地充当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陈国忠说:「古村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乡村秩序的重构。」他认为,我们要尊重乡村空间历史选择,用身体的尺度恢复乡村空间,重新进行价值评估,让村民成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做好裁判,重构乡村经济社会组织系统,恢复乡村的公共空间、自然符号、文明符号,再现乡村生活秩序。

鲁可荣:文化自觉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理念,鲁可荣(浙江师大农村研究中心教授)希望用这个理念来看古村的保护与村民的生活。他发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的问题是,基层政府棘手乏力,规划中城市化思维主导,重宏观轻细化和落地,项目上轻视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挖掘,村「两委」缺乏保护思路,部分村民缺乏主体自觉参与意识,老房子产权多元,矛盾难以协调。鲁可荣认为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需要再造有机循环农业,重建生态和谐「美丽乡村」,基于村落共同体与道德教化的村落文化重塑幸福乡村。他以浙江义乌何思路村的成功实践为例,讲解新乡贤的示范带动、村民合作积极参与、立足乡土特色整合资源这几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启示。

德村志成(日):从乡村旅游的定义谈古村镇旅游产品的打造——以乡村民宿为例

德村志(著名国际旅游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德村志成(日))成认为,古村镇保护是留给世人学习的机会,这个目的可以借助旅游来实现。乡村旅游需要认识旅游产品,而真正进行交易的是旅游产品,不是旅游资源。古村镇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孕育的特殊文化,最不可复制的就是「人」,服务业就是做「人」的产业。对于古村镇,德村志成认为村景中景是主角,物是配角,色彩是古村最大的记忆体,乡村需要安静、洁净、意境,古村镇要古、纯、善。自然环境是古村镇旅游价值形成的主要因素,村落文化就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素材,所以他强调,乡村的人文结构和自然结构是不容破坏的,同时村民才是真正的主角,村景是资源的主角。民宿就是让客人回到温馨的家,需要主人的体贴和善心,德村志成认为山东省应该发展主题民宿,并提供了他的分析和建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灵犀CONSONANCE(微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