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水稻成熟了,收储能否再续强势?

[ 作者:化肥加油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5 录入:吴玲香 ]

进入9月份后,我国水稻收割工作将大范围展开。在面临2015年秋粮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水稻品种俨然成为一枝独秀,呈稳中上行趋势,从而使得2016年粳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面临2016年的收获季,在今年南涝北旱以及近期东北遭遇“狮子山”台风突袭,造成局部地区水稻大面积倒伏,或造成质量下降及减产问题,水稻价格能否再续去年的牛市,将成为农户、贸易商、米企关注的焦点。中国粮油信息网分析师尹秀颖认为,水稻收储之路将呈利大于空的局面,笔者将从国家政策及市场供需状况与大家交流探讨。

政策托底 稻价或将延续稳中趋强

首先政策方面:201623日,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6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3元、138元和155元。除早籼稻下调了0.02/斤至1.33/斤,其他两品种均与上年持平,因此国家仍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农户的种植效益。且通过自728日起启动早籼稻以及小麦托市政策实施的情况来看,国家通过各种手段,积极调整库存保证新季早籼稻和小麦入库,并且在今年麦质质量偏差的情况下,后期各地方也出台了将入库标准放宽政策,因此农户对于水稻便可稍放宽心。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8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6380万吨,同比增加558万吨;累计收购早籼稻598万吨,同比增加108万吨;累计收购油菜籽106万吨,同比减少30万吨。

大力推进去库存 保证收稻

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库存”纳入明年我国确定的五大经济任务之一,农业板块中,玉米和水稻品种成为去库存的主要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来的连续收储,我国粮食陷入了“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怪圈,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且为后期保障农户的种植收益带来隐患。自201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国储拍卖超期储存和蓆茓囤储存粳稻、玉米两个品种定向销售,以超低的价格吸引工业、饲料企业参与购买,并持续进行国储粳稻与籼稻拍卖。据中国粮油信息网统计,截止到8月底,国储共计成交粳稻1222562吨、籼稻1678947吨,超期存储和蓆茓囤存储粳稻拍卖成交量为2514228吨(如一、二下图所示),当然在此基础上还未计算各地方储备库成交量,因此有效的腾仓为新粮收储带来利好。

水稻成熟了,收储能否再续强势?(图1) 

(图一)

水稻成熟了,收储能否再续强势?(图2) 

(图二)

东北玉米临储取消 为稻增添利好

2016年起,实施了八年的玉米临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将通过价补分离的方式保证农户收益。那么玉米不再实施临储,对于东北种植水稻的农户来讲水稻更加有利。已腾出的玉米仓容可用来收储水稻,因此水稻的托市力度将进一步增大。据中国粮油信息网统计,截止到8月底,国储拍卖中黑龙江玉米共计成交量987954吨、吉林玉米成交量2175869吨、辽宁玉米成交量1860805吨,若利用玉米库容来存贮水稻,这有利于有效的解决仓容紧张的问题,同时粳稻入库的进度也将加快,预计2016年东北水稻托市收储将在国庆节后启动。

综上所述:预计2016年水稻收获期后,水稻托市力度将呈现北强南弱的格局,且粳稻托市收购量有望超过去年同期的2014万吨。笔者建议东北农户对于新上市圆粒水稻可在托市启动后陆续出售,部分优质品种若贮存条件适宜,可持粮待价上涨。米企方面,在国储政策实施背景下,可采取随用随采、少量囤积库存维持生产至春节前,毕竟长期受制于“稻强米弱”的情况下,米企大量囤粮将会占用企业大量流转资金,况且米市不单单只是国产米之间的竞争,外来进口米也已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化肥加油站)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