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文化价值的保护发挥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核心任务

[ 作者:李华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31 录入:王惠敏 ]

由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与国图讲坛联合主办,C太太的客厅、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WRDC)和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协办的系列讲座“乡村,诗意的栖居”第十四期于本月28日下午在国家图书馆总馆顺利举办。本期讲座邀请了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工作组秘书李华东老师做了题为“不要为‘颜值’付出太多——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任务和主要问题”的精彩报告,两个小时的精彩分享,使大家对传统村落的价值、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基本任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讲座开始前,RCRA发起人之一张琦先生为李华东老师颁发了“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公益顾问”的聘书。

"乡村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讲座伊始,李东华老师便循序渐进地阐明了乡村对我国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保护和发挥乡村的价值,是保证中国得以维系自身独立文化身份、赢得世界尊重的必需条件;而在现阶段来看,李老师认为,发挥乡村的价值,则是中国城镇化道路不走偏颇的重要保障。

那乡村到底有什么重要价值呢?李老师讲到,乡村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其文化价值。回顾从晏阳初再到梁漱溟,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已经持续了近百年,乡村的面貌也获得了巨大的改变。李老师认为,“乡村建设最根本、最基础的任务,是文化建设。如果不注重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追求,乡村建设就缺乏核心的支撑,‘发展’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单纯物质欲望的满足,反而会给乡村的进步形成严重的阻滞”。

放眼全球,李老师指出,人类已经开始从物质开发阶段,逐步过渡到精神建设阶段;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对人类的未来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了成功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尊,中华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而文化的复兴,不可能是对传统的单纯回归,更不可能于他处“求经”,只可能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返本开新,逐步塑造中国自身的新文化。讲到这里,李老师明确指出:传统村落,正是文化复兴的基因库。

接下来,李老师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和数据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基本任务展开了详细论述。

我国从2012年正式开始从国家层面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迄今已命名公布了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共2555个,第四批名单也已评审完毕。每个传统村落,国家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讲到当下传统村落的现状,李老师指出,传统村落衍化生存的两大基础,即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而且如自然衰颓、灾害损毁、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等正威胁着传统村落的存续。其中保护性破坏比较隐性、但危害较大,其表现之一就是忽视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保护和发扬,而热衷于给传统村落“整容”,并且是以城市的标准、工业时代的标准、主观的标准、畸形的标准、“示范村”的标准去整容;“整容”的方式粗暴、品质低劣、过程急切,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对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造成破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李老师分析到,由于文化发掘比较困难,又不受重视、工作没有抓手、见效慢、没动力;保护发展的工作重点仍然局限在物质环境;而对物质环境的工作,又大量聚焦在设法让其“美化”方面,为此往往投了最多的资源。
        随后,李老师总结道: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存续、发挥,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人力财力智力都严重不足时,应分清缓急、突出重点、精准投入。应优先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记录和解读、保护,文化共同体的保护、修复和重建;重点抢救濒危遗存、提升防灾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能仅仅为了提升村落的“颜值”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不科学地、大干快上地“整治改造”;避免浪费十分有限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不能耽误文化遗产的抢救、不能因此而损害村落的核心价值。

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求:

1、保护村落的完整性,即内容、空间、历史、价值等的完整;

2、保护村落的真实性,即物质形态、文化内涵、传承延续的真实;

3、保障村落的可持续性,即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

李老师建议,每当在传统村落中要实施一个项目的时候,最好都能够三思而后行:

1、为了什么要做这个事?

2、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件事非做不可吗?

3、如果非做不可,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是不是可以缓一缓?

李老师认为,判断一个事该不该做的标准,应该是:对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价值有利的,就得做、优先做;对其不利的,坚决不能做;可做可不做的,慢慢来,条件成熟时再做。  

最后,李老师提出了大家努力的希望,要让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宜人的村落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便利的公共服务、先进的农业生产、深厚的文化底蕴、富足的精神生活,使乡村成为乡村而不是城市的经济和文化附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