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说上海还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镇”?
写下这个标题,也许不少上海人心中会掠过一丝不爽、抑或不服——堂堂大上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魔都”,难道还拿不出一个“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镇”?
感觉不爽吧?心里不服吧?但不爽也好,不服也罢,这可不是笔者个人的判断。还是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和领会一下市委常委姜平在今年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话吧——“我们要保护好历史建筑、古村古巷、传统格局,深入挖掘和弘扬沪郊传统乡土文化,留得出青山绿水,留得出乡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对名镇的保护和建设,杨雄市长、光辉副市长和我,共识都一样,上海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镇,不是说我们自我贬低我们的朱家角镇、枫泾镇、新场镇,只是你拿出来跟人家的乌镇去比比,确实我们是有差距的。所以这次市有关部门牵头,正在做方案,方案定下来后,我们要下决心打造几个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镇出来……”
说得很明白吧。显然,这是市领导站在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高度,以构建上海“全球城市”的定位,从城市布局谋划、产城融合发展,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气质传承的视角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认真体味市领导讲话的内涵深意,我们说,这些年来,我们在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和名镇打造上确实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就拿朱家角、枫泾和新场等古镇开发与建设而言,无论是原住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是旅游品牌效应的拓展等方面,都在相当范围内取得了民众感知和社会认同,但如果我们以“全球城市”的站位与匹配度作为参照标准,这些古镇与“更具魅力的人文之城、更有活力的创新之城、更加宜居的生态之城”的总体定位,与“人文气息浓厚、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复合多元的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与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名镇影响力的衡量标准相比,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还称不上“真正拿得出手”。
所以,笔者认为,上海如何打造“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镇”,建设好一批真正有生命力的特色小镇,这是顺应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管理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上海“三农”工作新定位、新认识、新思想应有的高度和视野,必须认真规划、创新思考,花力气做好。
二、长三角为何不约而同掀起“特色小镇”热?
这段日子以来,“特色小镇”有点火——5月3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将选择100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于是,长三角闻风而动,仿佛是一夜之间,“特色小镇”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和媒体记者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
其中要数浙江势头最火。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指导意见,要在全省建100个特色小镇,可谓雄心勃勃。首批公布的有37个,除了著名的乌镇互联网小镇外,还包括杭州余杭的梦想小镇、湖州埭溪的美妆小镇、海宁的皮革时尚小镇、嘉善大云的巧克力甜蜜小镇、诸暨大唐的袜艺小镇……
江苏也不甘落后。根据对外公布的信息,江苏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个左右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100个左右地域特征明显的特色小镇。
再看咱们上海。最先动起来的是毗邻浙江的金山,全区调研、层层推进、开高层论坛,发力特色小镇,区政府发文宣布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培育形成一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群落。6月13日,上海市委、市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促进城镇发展和功能提升,建成一批人文气息浓厚、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复合多元的特色小镇”的工作目标。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不约而同掀起“特色小镇”热,偶然中存在着必然。笔者以为,一是国家战略导向的引导,二是城市发展进程的倒逼,三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四是国内外著名小镇案例的催化。但是正如专家建言,特色小镇是体现创新、协调、特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发展平台和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发展新经济的重要载体,但要避免“一哄而上”,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房地产化”,而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业特色,形成支撑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造血机制。
据悉,本市目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鼓励发展特色小镇,但不会出台千篇一律的政策,而会结合各镇的特色和需求,实施精准化的政策供给。
三、建设特色小镇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上海如何打造出真正拿得出手的水乡名镇、特色小镇?
笔者以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其一,时尚元素与小镇风情的关系。
江南小镇,依水而建。风貌清丽婉约、文化底蕴深厚、生活富足安逸,离城市不远又有距离感。从那里走出几多才子,养育无数佳人,小镇应是有故事的地方,更是弥漫风情的所在。这种小镇风情某种意义上是其魅力最本质最原始的灵魂。诚然,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导入现代理念,但如何巧妙地将小镇风情和时尚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是一件很见功力的创意工程。
去过欧洲的人都有同感,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大都市周边的小镇,交通便利、乡情浓厚。窗台盛开的鲜花,教堂悠扬的钟声,充满时尚元素的酒吧和咖啡屋星罗棋布,手工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最好的红酒、奶酪、火腿、香肠美味诱人,年青人和老人和谐的享受各自的热闹和幽静……充满风情又不乏时尚的小镇永远是热爱生活的人们所向往之地。
特色小镇的魅力就在于风情和时尚的巧妙融合,这种融合的魅力是小镇独有的,繁华都市没有,乡野村落也没有。但最可怕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将所谓的时尚元素粗暴地“拉进”小镇,如此,热闹是有了,风情却冲散了——老街俨然成了小商品市场的集散地,整天熙熙攘攘、闹闹哄哄,一时的利益驱动吓退多少追寻幽静、古朴、安逸人们的脚步,哪还有特色可言?
其二,旅游功能和其他产业的关系。
说起特色小镇,人们往往首先和旅游功能联系在一起。确实,这儿远离都市尘嚣、生活设施齐全、自然景色迷人,又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它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的同时,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备受青睐,让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不光是一般意义上的游人,就连全球性会议也都将特色小镇作为首选——瑞士达沃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中国海南博鳌小镇、中国浙江乌镇古镇、中国黑龙江亚布力小镇等等,因此,“颜值”无疑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指标,例如浙江省要求所有特色小镇都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但必须指出的是,小镇经济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的核心元素,除了环境优美的“颜值”以外,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要紧扣自己的产业优势、文化传承和历史沿革,主攻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既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千万不能丧失独特性。在定位特色产业时,既要避免舍近求远、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没有产业基础,硬招商引资,也要防止产业特色与地域人文历史互相割裂,把特色小镇搞成“古镇旅游”与“产业园区”两个互不相干的“拼盘”。从国际和国内成功特色小镇的实践可以得到印证,产业与人文相互融合的小镇经济才是现代经济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又特又强”体现在丰富人文的基础上做强特色产业,即产城人文一体,如此的小镇经济才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特色小镇既承载历史,又离不开创新;既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又是创新产业的载体。文化应成为每个特色小镇的“内核”,文化基因应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但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点缀和装饰,不是靠建几个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的展览厅和博物馆就能实现的,延续文化根脉、传承工艺精髓,既要引领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又要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毗邻纽约金融市场,距离华尔街半小时车程的格林威治小镇为何成为对冲基金聚焦区?阿尔卑斯海拔最高的小镇达沃斯吸引世界经济论坛的青睐,难道离得开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瑞士的影响力?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白墙黛瓦,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似乎与前沿的世界互联网会议八杆子打不着,但是,就是这个乌镇,恰恰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度融合的最成功的例证,互联网技术在一个千年古镇的全面渗透与覆盖,使乌镇成为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最佳选择,被认为是“乌镇总设计师”的陈向宏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没有乌镇15年的旅游发展及传统生活下现代化完善配套设施的完备,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会议不可能把乌镇作为永久会议地,这是乌镇最大的红利,对乌镇乃至所在城市未来的发展影响不可估量。”古镇的互联网基因,是乌镇从众多地点中脱颖而出被选中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根本原因,当扫码支付尚且只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在乌镇的商超系统已经是全面普及了。
文化传承和创新在乌镇寻觅到了最佳契合点,特色小镇的魅力就在于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推进持续的创新,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其四,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
特色小镇,不应是政府主导、市场跟进,而应是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的引导功能主要应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编制规划;二是基础设施的配套推进,主要是水、电、道路建设等;三是要素保障,最主要的是土地保障;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除此之外,就是营造好能吸引各方力量的政策环境。企业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产业发展、市场营销、项目推进、效益追求,包括人才引进等等,整个建设都应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借鉴浙江的实践经验,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具备五个特点:一是有一个小镇灵魂人物,二是有一个高端的新兴产业,三是有一个创新的运作模式,四是有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五是最好有一个世界级的产业会议。
特色小镇是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为一体的产城人文融合体,格林威治、达沃斯、亚布力、乌镇……世界上每一个最终有幸将自己标记为某领域尽人皆知符号的小镇,都不乏跳跃的思维、充满相象力的创新能力、灵活的市场机制、独特的人文传承和风景如画的自然生态,也许,这就是它们最终“拿得出手”的内在必然逻辑,当然,也许还有着些许冥冥之中偶然的幸运眷顾,而上述所有元素和能力上海都不缺乏,因此,上海诞生“真正拿得出手的名镇”,是完全可以值得期待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2016-07-1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