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史上最失败农业政策:一场由玉米引发的灾难

[ 作者:新农村的日与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9 录入:吴玲香 ]

赫鲁晓夫本身即是以农业起家的,他早年在乌克兰负责农业方面的工作,据说很有成绩,有‘农学家’的美誉,还专门在玉米种植方面采用了新的播种法,提高了当地的玉米产量——所以他对于农业、对于玉米种植相当有自信,不必说去听取农民意见了,就连“国师”李森科的反对他也不放在眼里。他的性格有刚愎自用的一方面,苏联高度集权的政体又放大了他性格上的这种弱点,最终酿成了损失惨重的苦果。

除开赫鲁晓夫个人的因素,他推行玉米种植,其实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苏联集体农业的发展十分迟缓,生产力低下,据说五十年代的农业生产水平甚至低于一战前的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不到西欧国家的三分之一。然后比较起来,在诸种备选的农作物中,玉米生长周期短,生长发育快、产量高,最适合于“大跃进”式的增产需求,能解赫鲁晓夫的燃眉之急(1953年苏联遭遇大旱灾,粮食消费量倍于粮食收购量)。

其次,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并不是单一的措施,而是一系列农业改革运动中的一项,其他还包括开垦荒地、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采用农产品收购制、改善农民生活等等。这些措施实施之初是很有成效的,尤其是垦荒,1954年苏联的粮产中有超过40%来自于新垦区,前景一片光明,不由得赫氏不被胜利冲昏头脑。

最后,推广玉米种植实际上在某些地区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比如玉米热中曾经设立“玉米研究所”的乌克兰,数百万公顷的玉米种植皆大获丰收,甚至于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亲手种植的玉米园也获得了高产。这些局部地区的成功,为苏联疯狂推广玉米种植作了“实践的证明”。加之五十年代美苏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大规模玉米种植的现状刺激了苏联,他们忽略了两国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认定既然美国可以广种玉米,苏联自然也可以,这才义无反顾地冲上了灾难性的道路。

中国春秋时代的曹刿曾经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此为悲剧的一种;回顾历史,另一种情形是“肉食者自许远谋,万事不顾”,眼睛看着天上发出豪言壮语,却一不小心被脚下的土块绊了个狗吃屎,他们摔倒也无妨,可惜的是连身后百姓也被绑着一起倒下、一起遭殃,苏联玉米热如是,中国大炼钢铁亦如是,一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新农村的日与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