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解决农民工欠薪这件事上,地方政府不能置身事外玩隐形,更不能推波助澜任由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如何才能更好的承担起、落实好属地监管责任,不独是青龙县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值得其他地区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
近日,陕西岚皋县政府帮180余名当地农民工跨省讨薪事件,持续引发热议。陕西岚皋县180余名农民工在河北省青龙县从事矿产劳务开采,迟迟拿不到工钱。这批农民工来源地的岚皋县政府组成工作组,与青龙县方面沟通协调7个月,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起欠薪事件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人们对以往农民工欠薪事件的想象,从农民工和企业之间的对立、极端讨薪等升级为两地政府之间的依法过招,更凸显出农民工欠薪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长达几个月的“拉锯”过程中,岚皋县农民工因讨薪围堵青龙县政府大门被公诉;4名农民工证人出庭作证时,被青龙县警方从法庭直接带走并被刑事拘留。而农民工的工资却始终拿不到手。农民工在与采矿发包方、雇工企业、青龙县警方和法院的博弈过程也让非当事人愈发觉得扑朔迷离。
欠了多少钱,谁欠的钱?梳理这些关键问题就会发现,无论是当事企业双方(青龙县江成矿业和山西康仁精益建设有限公司),还是两地政府,都各有说辞,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什么一起普通的欠薪事件演化成“极端讨薪”、对簿公堂,甚至于两地政府博弈?这与两地政府在这起事件中的态度密不可分,两地政府在这起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则颇值得引人深思。从岚皋县的角度来说,帮助辖区内农民工讨回被欠工资不仅是按照政策要求的主动作为,更顺应了欠薪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而从青龙县的角度来说,在妥善解决这起欠薪事件上,却不那么积极,解决方式就更显得简单粗暴、没有人情味了。
是不是一定要把农民工讨薪逼到极端讨薪的困境中?为什么不能在事情尚处于萌芽的阶段就着手解决?明明可以及时疏导做好工作的,偏偏要任由矛盾激化不可收拾?在解决农民工欠薪这件事上,地方政府不能置身事外玩隐形,更不能推波助澜任由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根据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不仅明确提出要及时处理欠薪争议案件,而且强调要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并落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的工作体制。根据《意见》精神,农民工打工所在地青龙县,显然不能置身事外。
从事件发生到两地成立联合工作组的这段时间,青龙县是否承担起了属地监管的责任和担当?有没有不作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据了解,岚皋县在屡次碰壁之后,官方还曾致函秦皇岛市政法委,请其“加强对该案的监督,确保公平、依法处理”,也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处理结果。如何才能更好的承担起、落实好属地监管责任,不独是青龙县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值得其他地区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地方联动的整体部署,属地监管责任是全面落实中央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的重要意见和操作原则。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都不能把这一原则束之高阁,不去落实,更不能因为事关本地经济发展和财税收入就“鸵鸟主义”,甚而“地方保护”。
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最新消息是两地政府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成立联合工作组,表示要确保岚皋农民工被欠薪事件尽快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事情最终的真相如何,尚有待联合调查结果。希望两地政府切实按照相关法规政策妥善处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尽快查清拖欠事实、明确责任主体,不能再让农民工无限期地等下去了。
在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的发展,应该越来越紧密地绑在一起。尤其在面临薪资纠纷时,双方政府应建立及时、顺畅、高效的沟通机制,尤其是要落实好属地监管责任,在事件萌芽阶段就尽快查清事实,依法高效做好相关工作。如此,才能尽可能避免政府跨省帮着讨薪遭遇碰壁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希望此次两地政府联合解决欠薪纠纷的事件,在加强落实监管责任的同时,也为解决跨区域薪资纠纷提供更多借鉴意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