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小城镇发展遭遇“小马拉大车”掣肘,亟须打破等级化体制
虽历经多年试点,中国的小城市发展依然未摆脱窘境。在6月6日的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上,下放权限,推进新一轮强镇扩权改革成为多个试点镇负责人的一致诉求。
这次研讨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召开,龙港过去20余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式城镇化的一个鲜活样本。(详见《财经》2010年第15期“龙港标本”一文,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0718/502559.shtml)
早在2014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多个部门曾联合发文,将龙港镇和吉林延边二道白河镇作为首批镇改市的试点,同时确定了另外60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此外,在1995年至2015年间,全国各地陆续有中心强镇被列入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对于新生中小城市的培育,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以浙江和日本为例,日本人口总量为浙江的2倍,20万-50万人口的城镇有80个,5万-20万人口的城镇有414个,但浙江省均只有5个。“在中小城市培育方面,我们还有非常大的潜力。”李铁指出。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1.9万个小城镇,其中10万以上人口镇237个,5万以上人口镇876个。但这些中心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陷入了“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大个子穿小衣服”的窘境。
“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苍南县县委书记黄寿龙表示。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于2015年3月成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但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虎门镇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功能弱、效率低的尴尬境地,财政收入没有得到对等提高。”他建议对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给予虎门镇县级财权,适当提高虎门镇税收分成比例,建立由中央、省、市、镇四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焦旭祥也坦承,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经过多年努力后,虽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目前仍存在要素配置与经济规模不匹配、管理力量与城镇规模不匹配、执法权限与管理需求不匹配、生活品质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对此,李铁表示,镇改市的关键已不再是扩权与否,其根本问题在于等级化的管理体制。“城市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并非‘还权’‘扩权’。”他指出。
在李铁看来,要解决镇改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目前利益的固化导致了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关系的固化,从而使得改革的难度加大。
在这一问题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有相同的看法,他直言:“有些部门以宪法为挡箭牌,称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只有三级,但改革需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法律有问题,通过人大授权对法律进行调整并不是难事。”
同时,辜胜阻还指出,相关部门应按照“十三五”的规划,推进特大镇有序的改市,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变目前头重脚轻的局面,还可以成为那些回不去农村的农民工们的就业载体。
此外,现行土地指标进行计划分配的土地管理模式,使得土地指标的分配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促使地方在过去的发展中,多选择了以房地产为主导的模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以至产生了严重的债务积累。如何解决发展路径,开展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镇改市进城中极为必要的配套改革。
“在这样的大格局下,怎样调整现有的行政区划体制,更好的调配土地资源,以使其适应城市化的变革,适应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变革,是今后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核心问题,而这一过程正是回归城市本质的过程。”李铁表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