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发展历程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较为普遍采用的几种模式有:简易覆盖型(主要以地膜覆盖为典型代表)、简易设施型(主要包括中小拱棚)、一般设施型(如塑料大棚、加温温室、日光温室以及微滴灌系统等)和工厂化农业,其中以节能日光温室、普通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最快。简易覆盖型、简易设施型和一般设施型农业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经营规模较小。工厂化农业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发展阶段,即利用高科技设施材料,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构建与田间传统农业截然不同的生产环境,如同在工厂中进行农业生产。通常包括加热系统、降温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微灌系统和中心控制系统。它属于集约高效型农业,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但代表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设施栽培已进入巩固、完善、提高、再发展的比较成熟阶段。设施栽培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高产出的特色,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施类型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设施的比例近20年来下降了28%。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品种的培育受到重视,设施栽培蔬菜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提高,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设施栽培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设施农业发展趋势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设施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认为设施农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结如下:
其一,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提高硬件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我国设施农业要在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和节水节能工程方面进一步发展,在提高主体结构质量的同时,应不断增强配套能力。
其二,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
其三,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装备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四,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
其五,与信息技术结合,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远程服务等。
其六,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投资咨询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