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价补分离”攻坚粮价市场化

[ 作者:新华通讯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8 录入:吴玲香 ]

4月18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价补分离攻坚粮价市场化》的报道。报道指出,记者调查发现,近日,国家相 关部门公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专家表示,价补分离有利于化解我国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高怪象,但同时也提醒,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要谨防出现卖粮难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粮食总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我国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粮食库存居高不下,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无论是从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二者均表明中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实现了价补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又能完善农业保护政策。

多位农业专家表示,目前玉米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重要内容就是探索价补分离。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补贴直接给生产者。从农民、基层干部和专家的反映来看,目标价格理论上很完美,但在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为主的国情下,粮食作物采用目标价格将面临诸多障碍,其中实际技术操作和风险控制是目标价格面临的两大难题。 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农民反映较多的是不同的地区种植周期、成本都不同,对制定统一的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疑虑。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目标价格遇到我国农业规模小且分散、种植户多的具体国情,实际操作层面确实困难大、问题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教授说,对于已经习惯了行政保护、缺乏市场意识的粮食产业来说,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将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痛苦的过程。特别是政策调整之初,失去托市价格作为支撑线基准线,市场很容易出现新粮上市之初的粮农惜售企业慎收、集中上市时的价格断崖式下跌与卖粮难等现象,进而导致粮价波动。因此,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市场风险。

价补分离在大豆政策已经先行。由于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加之进口大豆冲击,不少规模种植户手中的大豆至今难以出售。五大连池市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兼收大豆,其公司总经理 张寒凝说,黑龙江大豆深加工企业基本上停产,而南方多用进口豆,对国产大豆需求意愿不高,本地也受俄罗斯进口豆的冲击。张寒凝说,现在大豆购销市场非常冷淡,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玉米实行的价补分离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相类似。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表示,下一步重点要防止出现卖粮难。粮食市场从政策市市场市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给予生产者、消费者相应扶持,同时又要严格避免出现阶段性政策长期化、应急性政策机制化,导致政策再次替代市场

另外,受托市政策的影响,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蒋和平建议,价格重新回归市场后,企业可采取期货经营操作及风险控制方法组合,参与期货仓单、现货保值与库存期货保值等期转现和期现结合操作,抵抗价格波动风险。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利用农产品期货价格和波动指数开发新型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产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通讯社2016年4月17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