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互联网+农业新方向:分享经济撬动闲置资源

[ 作者:乔红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4 录入:吴玲香 ]

2015,“互联网+” 成为社会热词,搅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热潮;2016,两会热词属于分享经济”,在未来的分享经济浪潮中,互联网企业、传统行业、个人都会获益,农业也不例外。

分享经济,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公众自由参与,通过分享资源而产生收入的经济业态和经济形态。

目前,我国分享经济涉及的业态主要在房、车领域, 还没有成为一股巨大的经济力量。随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这一新型商业模式,会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风口”,将会加速向租赁、物流、教育、文化、农业等行业延伸渗透。

农业中,能通过互联网平台而获得更广泛的共享的一是有形资产(农机、专利产品、场地),二是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品牌资产、技术专长等)。此外,诸如农村金融、闲置人口再就业、闲置土地流转、休闲农业等,都能成为农村生产生活中可以分享的资源。

以美国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庭院俱乐部为例,它采取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有形资产分享方式:他们将建筑公司和承建商那里闲置的推土机、挖掘机、反铲机等重型机械设备出租,帮助前者获得额外收入的同时,也省却了不需要经常使用这些设备的小公司一笔不小的投入。

在我国,各地的农机合作社承担了这一角色,帮助所在地从耕、种、收及加工全程机械化,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受地域和习惯的局限,农机合作社没能实现分享经济模式,使用率无法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使用范围也没有得到扩大,有待互联网+农业的触角加快延伸到农机领域。

无形资产方面,最直接的分享经济模式体现在互联网化的农技服务上, 云种养平台为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例,其打破了农技服务自上而下的传统方式,实现专家与农户的无缝链接,让农民能自主选择专家、随时随地咨询问题,让专家能无界限的展示才华,凸显个人品牌和信誉。

未来,“分享经济互联网+农业融合加速,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三农创新发展值得探索和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财经3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